回忆埃德蒙德·胡塞尔

读书评论:
  • 拳击面包超人
    06-21
    “无限不完美属于‘事物’和‘事物显现’之相互关系的不可扬弃的本质”(观念I),这也适用于胡塞尔“人格”和“人格显现”之间的关系(施皮格伯格):好友、同事和学生的回忆构成人格的“连续侧显”。当然也算学术史文本:博士制度、导师选任、国家考试、资金分派等等
  • 灰风
    02-17
    人身上伟大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身上可爱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没落。我爱那些伟大的轻蔑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崇敬者,是渴望着彼岸的箭矢。我爱那些人们,他们不先在群星之外寻求某种没落和牺牲的理由:而是为大地而牺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归属于超人。我爱那人,他热爱自己的德性:因为德性是求没落的意志,也是一支渴望的箭矢。我爱那人,他不为自己保留一点儿精神,而是意愿完全成为他的德性的精神:他就这样作为精神跨越桥梁。……我爱所有那些人,他们犹如沉重的雨点,从悬于人类头顶的乌云中散落下来:它们预告着闪电之到来,而且作为预告者归于毁灭。看哪,我是一个闪电预告者 来自乌云的一颗沉重雨点:而这闪电就叫超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法眼青山
    12-27
    好贵 又找不到电子版
  • deprofundis
    12-21
    3.5“人的生命只是通向上帝的道路。我试图不用神学证明、方法或帮助达到这个目标,即不用上帝达到上帝。可以说,我必须把上帝从我的科学的此在中排除出去,为了为人们开辟通向上帝的道路”所以知道胡塞尔临终前的语言,舍斯托夫应该明白,为什么胡塞尔让他必须读克尔凯郭尔。
  • Waldeinsamkeit
    01-24
    在回到实事本身的口号下,胡塞尔现象学悬置对一切神秘直观做判断,并将现象从表象中拯救出来。借助现象学方法,对实事本身的回溯性重构得以可能(它不仅被构造还是起构造作用的)在其中隐含在意识现时状态的潜在性通过现象学反思被揭示出来,它超出现时当下的被给予性内在指引出隐匿的视域维度——作为一种“内在中的超越”原我自身就以某种方式(特别相关于时间问题)——根据这一其中“上演着某种本质性游戏的领域构造起来”据此超越论的现象学与实事间的游移关系恰恰是其力量所在,在这样一种永恒重言式不断反复的现象学分析中,现象既是被揭示者也是那揭示者“对象被从它们平淡晦暗的静止不变中拔根出来,以便在那些往返于给予者和被给出者之间的光之游戏中熠熠生辉”对象也正呼唤着并激发着进行这种联结,凭借它对象的存在显现出来并在其中实现自身
  • 玲自体
    02-18
    至今我内心都存在一个疑惑,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他们二人的前提就相当不一致。一个数学出身,一个学院派出身,在海德格尔身上存在哲学本身的修辞体质,这成分自然不应被歧视。但胡塞尔却没有借助任何语言的张力以协助自己的表达,胡塞尔像在石头上刻字,海德格尔像墨水滴在海里,一个收缩克制划定边界,一个发散放纵模糊边界。胡塞尔始终处在思维密度最高的数学视角思考哲学的根基,海德格尔在各类文字各层密度中都游刃有余。“必须追求清晰性,否则生不如死”没有人比我更懂胡塞尔了,模糊性、不连贯性对我的折磨有时会让我睥睨生命,悲观厌世。我渴望连贯性,甚至宁愿在连贯的破裂、清晰的曝光中丧生,也不愿意忍受一分钟的割裂。我已经传承他的精神,并且对将意识构造物也作为客体这一拓终生感激。至于如何运用于文学,还需冥思苦想。
  • LoveYumi
    05-06
    我本以为皮尔斯算得上是康德的骨灰级粉丝了——毕竟他20岁时便能背诵《纯批》,而且坚持每年读一遍,没想到和沙普比不算什么:后者能逐页背诵三大批判!我估计这只是当时在德国的康德主义统治下的普通一员。胡塞尔居然在中年时期就确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尽管和谢林相比不算什么:普列斯纳的博士论文就是以费希特和胡塞尔进行比较研究,但感觉他对胡塞尔的理解时高时低。英伽登对胡塞尔的理解很到位,而且常常提出有意义的批评性见解,所以他怎么能避重就轻地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美学上呢!应该和胡塞尔一起搞纯认识论啊!或许是出于谦虚,他认为在那方面没有人可以代替胡塞尔进行研究。关于《贝尔瑙手稿》的两点看法,我碰巧和英伽登一致。1,在对原初状况的回溯时,可能存在着“反思过度”的情况,虽然这只能通过反思来进行。2,语言方面的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