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存在论
读书评论:
-
יוֹחָנָן06-26罗姆巴赫这本书继承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思路,以一种清晰的思路向前回溯到库萨的尼古拉发展出了“结构存在论”。它并不是存在论,而是探究存在得以成为存在的动态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黑格尔,但又抛弃了黑格尔,与当代法国现象学能够合流,应该说这本书相当有意思,以及密释学应该会有有趣。
-
Flanuer10-04看了两遍,仍然没有感觉完全通透
-
南极旅行家03-25不同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从一开始对自然个体和诸存在者抱有敌意,罗姆巴赫的全部努力毋宁说是对诸个体予以阐释。因此,思索与解释构成了他与前二者的根本不同,并引导他重铸现象学所谓对于被给予性的描述问题,不是意识,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此在,而首先是整体世界,就这样被给予了。个体的存在首先得到了接受,现在的问题是一个体如何个体化(存在者化)。个体总是已然在此,和世界同在,或者更确切的说,“在/有”中已然凝缩了整个世界。一切东西都通向某物(p295),a的意义和实现总是牵引我们走向b,c...并最终标明无物存在,物和存在并非同一层次的范畴,存在总是在物之间,作为一种结构而显现(当然它本身相当于纯粹活动)于诸事物的和谐中。个体以被动的方式作为存在的结果,排他性以整体和流通为前提。309页的翻译问题很有趣。
-
海豹包宝03-23没力的作文,和国内那批一个样...
-
复峰12-30引导性且充满可能性,从而作为道路的哲学文本,它本该引起重视的。
-
神性的流动04-10极权主义和排他性,道出了很多当今的无奈啊。
-
面包漏水05-01特喜欢罗姆巴赫对情绪的结构化描写。“那种看到自身终结的畏惧就不再是畏惧了,那种感到自身会消失的勇气就已经是丧失勇气的状态了。”由此不禁想到结构化的爱又是什么样子呢?通过爱某一人的具体化过程而将世界的张力在此结构中凸显,因而尽管万物皆与我所爱之人差异而不同,却都因此粘连于爱这一总体情绪的基调之中,爱一切。或许是弗洛姆所说的通过爱一个人而学会爱一个世界吧。一切在一切中显现。
-
Yakamoz10-10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都怪豆瓣关闭笔记和评论,本来读的时候勉强还记得点东西,现在什么都不剩了,好像是在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结构理论。原原本本地啃下来完全凭借我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对译者的满级滤镜,期待有大咖去豆瓣时间开个专栏,我愿意为此知识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