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读书评论:
-
海达06-09比王笛们好多了,但清晰度仍然不够。
-
Quizas05-23没读完 自我忏悔一下...有些地方的翻译还是不太好理解 整体感觉介于学术论文和社科读物之间 内容详实 但真是有点读不下去...
-
泠夜07-10太支离破碎了,作者本意是不想让后来的眼光妨碍到对具体档案的判断,可惜他处理的并不好,与其说是还原现场,比如只是对一些档案的简单评析,更何况,连原始档案也不多引用一些
-
苏牧之04-11翻译不甚流畅、装帧粗劣(个人口味而言)。唯一的亮点是出自当地研究者之手。作者通过回忆录、手写新闻、警方笔录、巴士底狱的档案,对18世纪初期至大革命发生为止的大众(与精英相对)舆论变动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写。缺乏有力的理论框架统领,使得本书更像史料大杂烩,适合做为资料集使用。
-
Camille11-18巨大版的《群众的逻辑》,讲事情的时候不忘加点百家论,很舒服,读起来风格和另外两本挺像的,当然标题还是遭了汉化编辑的神必操作,也蹭了一波法革,哪怕作者旗帜鲜明反对这种灵性的联系。。。第二部分没来得及看书就到期了哭哭
-
Aloysius05-05舆论与谣言更多是表象,作者想要揭示的是,看似破碎与多变的谣言实质上是社会环境与社会心态变化的产物。所谓的舆论与谣言,是个体和群体开始思考和做出判断的产物,更是话语构建与谋求政治知情权与批评权的外显。当然,用哈贝马斯的理论代入,就是民众话语构建的公共领域对于国王、宫廷和贵族构建的公共领域的压制。关于国王与民众关系的转变这个思考角度,简直是绝妙。美中不足的是,也是心态史/文化史/社会史的通病,即整体框架上不够强化而导致后半部分比较破碎。译文流畅,但个别地方翻译不到位,有点拗口。内页排版太差,页眉没有,原著页码也没在旁边标出来。书名又成了标题党,难道对「法国大革命」一词那么情有独钟而凸显这个时间点吗?作者明明说了是十八世纪啊,准确说是1780年之前。
-
Alan Sleep09-02多有活力的18世纪啊,那时候的公民不去巴士底狱走一遭简直不好意思出门。几个感想:1.太阳底下无新鲜事;2.对抗王权需要有一个强劲的对立阵营供人们集结,这里是冉森派;3.好心的民众始终对国王爱戴有加并希望得到回馈,但是连戏都不愿意做、在所有方面都一败涂地的国王,那就没救了;4.让街巷流言形成舆论的转折是1757年路易十五遇刺事件,自此“没什么能阻止我杀死国王”从小声音进入公共领域;5.封锁信息引发地下消息爆炸,人们逐渐意识到谈论政治是基本权利;6.是记录民众声音的密探和警察,是互相举报的市民,让流言成为白纸黑字,被肯定、被扩散,构成了庞大的、充满负面能量的信息网,让宫廷担惊受怕,但是除了抓人入狱,他们从不曾总结“暴民”思想,像是不敢面对/极力忽视真正重要的信息,最终导致了1789。
-
polanli06-08冲装帧读的.....
-
劈头士》睁木08-12已购。作者并没能用有力的理论来分析其手头的史料,非常可惜。但是,就目前作者给出的种种零散史料来看,脑补一下真是非常精彩了~~对于谣言、举报一类,十八世纪和现在的中国也有如此多的相似处。。。
-
DRYJIAYOU04-17所谓“革命”永远不是一朝一夕就爆发的,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混乱,对官方的不信任使得官方的任何举动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对政府、对国王的信任,当危机一旦来临,只需要轻轻一推,整个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
幻無蝶音04-14难得赶潮流买并看了本新上市的书。大众历史的书写最妙的地方在于,把一个我们完全陌生并不可能去适应生活的世界,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
看不见的城市03-06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的一本书,历史果然就是一再的重复。探讨了谣言的产生,流传,形变与随之而来的种种影响与后果,虽说是参考了丰富的资料以法国大革命前为例做出的探讨,但推及到广义的谣言、举报与国家的机构暴力反应也未尝不可……
-
丛林宜歌08-161.搭配《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毁书》一起读很有意思,可以全方面进入那一个时代。2.禁忌总是充满诱惑力,让人无限渴望,越是禁只会越是让人向往,在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下,“刺杀国王”和“国王之死”必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东西同理,不然《史记》里为什么那么多“刺客”故事?3.鼓励检举揭发必然导致恐惧、嫁祸、报复、公报私仇,最后形成他者地狱,无人幸免,包括鼓励者。4.对信息的兴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物,人们天然会渴求信息,想知道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信息管控能做的其实有限,说不定适得其反。5.用作者的话说:研究18世纪舆论的现实性恰在于此,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男男女女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
-
撒呓挣06-10内容不如书名那么有趣儿,作者有过度阐释之嫌,略显笨拙的翻译也影响了阅读体验。其实说的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统治阶级一连串儿的决策失误让民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并开始四处传播,这让政府颇为紧张(‘对于警方和君主制来说,获得信息就等于背叛’)。可他们又只能用一些“传统的而非改革创新的举措来应对民众言论”,而一味的镇压显然适得其反,“只会引发讥讽和嘲弄,一旦镇压变得残酷,就会引来民怨沸腾”;同时恐惧和恶意导致的告密更加剧了非法舆论的传播。最终,“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 挺简单的道理,可惜千百年来总有太多的人执迷不悟
-
阿布04-13比作者前一本小册子《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要难读费解一些。法国大革命前,国王用密札抓人,警方用密探(人称苍蝇)监视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言论,还有居民举报邻人的密告,以致于有神甫在做弥撒时扮鬼脸就被抓进了巴士底狱。到了18世纪后期,爱国王与知情权已不能兼得:想了解自己的王国,即等于走上犯罪道路。公众舆论存在本身的意义已超过它诉说的对象和内容,即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
-
菊次郎04-30这不是法国版的《叫魂》吗。舆论与谣言的盛行反映的是政府与民众紧张且脆弱的联结,一点小小的火星就能引发一场大爆发。推动这场博弈的正是民众意识的觉醒。感觉第二第三部分内容的安排有点混乱,主题似乎不是很突出,有些句子的翻译不是很通顺。唉,一旦被我选为要写作业的书,读起来都少了很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