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读书评论:
  • 齐天大圣
    05-14
    斯当东是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官方使团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唯一会说英语的那个小孩子,他记录了英国使团到中国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记录的东西很有意思,可以让我窥见乾隆时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从书中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会失败,就是否要向皇帝三跪九叩的问题,中英双方一直处于不太融洽的气氛中。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英国人只是来朝贡的小国。而英国则希望以平等的身份与中国进行交往,但是他们的这种意思被翻译人员篡改了,由此双方表现出的态度都另对方感到不适……故事还是很启迪人思考的。从英史访华的这件事情,可以汲取历史的教训:两国在交往之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在正式交往之前应当由专人就行礼这些细节问题商讨。现在外交大多有国际法或者国际惯例可以遵循。
  • 芦苇
    04-05
    在驹然随意拿到的一本书,重点看了在中国境内的纪实。从外国人的眼中了解中国的历史,喜欢馒头切片用油,通过小脚女人反映当初对女性以生理伤害达到的男尊女卑…作者很博学,同时一行人中统计的数据非常多,含地理、生物、天文等等学者,一路记录了各地植被作物,幅员面积和人口量等。 如果说有什么感想,那就是一种早期对文化的探索,外国人乐于走出来,而中国人实际上是非常聪慧的,创造力很强;同时作者也写到,模仿能力很强,能够仿制出来的同时还加入自己的巧思,这也由此想到当今我国的“山寨文化”了。
  • momo
    02-25
    看完了,写论文用的书。书的翻译很好,只有一些名字和地名与现在流行的译法不同,完全不影响理解。译者加了许多页下注,做了很多的考证工作,能在那个年代翻译出这么好的作品,真是非常的不容易。强烈推荐!!
  • 何处寻
    06-18
    走一路,考察一路,沿途地理气候、风土人情没一样拉下。对于中国部份的记录,有的部分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未免就有问题,都过去200多年啦。使团所带礼物,中方官僚系统的反应,中国民众的生活,等等等等,太真实了。从世界看中国,一切太魔幻了。
  • skyline
    10-07
    其中描写清朝事件的内容很精彩,描写景物的地方看不进去。
  • 之然
    06-10
    了解一下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就是写的流水账,让人昏昏欲睡。
  • 金金金拾钻石
    08-10
    有对沿线所见所看都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 杨晔
    09-15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必读书。
  • 看字工
    10-08
    此书叶先生的译本出了四五个版本,群言出版社出的最佳,字体、版式、纸张、印刷、装帧都优于其他本子。
  • 朱颐钊
    06-27
    翔实而沉稳。西洋人写东方游记时的那种夸张和咋呼,于本书似乎比较少见。
  • 心有猛虎
    09-01
    看到三分之一,也没看到介绍中国的内容。觐见皇帝之后,讨论了一些中国特有的现象: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不人道的制度。葬礼上才能花钱,大家能够认可。有意思的内容不多。
  • 某羊
    01-27
    关于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的公务活动差不多仅占本书不到一半的篇幅,其余更多是路上的见闻及作者的观感——不过这也恰恰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抛开谒见中国皇帝这件事本身,马戛尔尼使团与此前的库克、此后的达尔文极其相似,皆为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探索运动的一部分,其中科考、宗教与殖民因素的混杂可以说独具时代特色。话说老斯当东对乾隆时代中华帝国的评价相较使团其他人而言居然算不上刻薄,可能是由于本书的写作性质,或者本人的观感本就如此?以及他对小斯当东(那位童子)的描写,着实体现出了一位绅士父亲对自己儿子洋溢却又克制的自豪感,读起来也很有趣了。ps.可能因为译本比较古早,专名翻译的可优化之处其实不少,但是至少从可读性来说,叶笃义先生的译文值得称道。
  • 我想去北欧
    04-25
    两天选着精读,啃下来了。真是精彩,细致入微,入木三分。中国的路径依赖依然很依赖。我把此书归类为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之一。此书让我体悟了中国的古代世界,一份极为不易的他者的见证。文明交汇时的记忆,读着读着,我忽然意识到。中国有一种心态就是,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要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是啊,这里人多,卷来卷去,自娱自乐,未尝不可。看过此书真觉得唐世平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真是有道理,与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一书中内容有一小部分重叠,但是重叠的部分很多恰恰也是最入门三分的,值得反复品味,到今天也可以接着思考,找找药方。是的,今天已经有很多人走出了这个境况,但是依然有更多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存境况依旧。也许外表上,物质上有了不少变化,可是这都是表皮。骨子里,精神里,思想里,组织运作方式上千年如一日也!
  • 一大坨
    05-23
    英使眼光深邃,评价中国入木三分,即便如今依然是英使看到的中国。有几处译者没有译出来,我就帮忙破解吧,特使团提到吃过一种水果,似乎被自己的体重压塌了,橘子大小,味道酸甜,叫做see-chee,译者搞不清干脆放下了,这个毫无疑问是柿饼,当时使团听到的汉语应该是“柿子”,方言的关系记录对音有误差。另一处提到沿岸地名,译者也没译出来,结合船队位置应该是“汕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