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读书评论:
-
小颓08-11首先表扬翻译,翻译得很认真,原文存疑的地方还对比《东华录》加以说明。看本书,仿佛就跟随作者来了一次旅行,从欧洲到非洲到美洲到南半球的岛屿到南亚,一直到中国,很可惜的是日本之行取消了,不然更精彩!至于对中国的纪录,没什么可说的,所谓康乾盛世并不存在,在清朝高压统治下,百姓贫穷、麻木,骨气和尊严被磨灭,官员腐败,朝廷自大,社会落后,看完一阵唏嘘……
-
我不05-05读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想从外国人眼中看看当时京城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脾气秉性,聊胜于无,并不太多,有点失望,光就打英国来的路上就占了全书的一半篇幅,想想也可以理解,自个儿出去旅游也是前两三天框框拍一顿操作猛如虎,接下来几天就走马观花了。但是不得不说,全书还是很精彩的,细致入微,入木三分。我把此书归类为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之一,之前看的一本写乾隆的书里,记载英使结交来,和此书角度完全不同,咱也回不到那时候,不能分辨到底公婆谁有理,但此书却是一份极为不易的他者的见证。
-
小问号08-11此书是对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官方记录,也是马戛尔尼访华系列出版时间较早的书籍,副使斯当东“相对客观”地介绍所见所闻。这段历史真的带给人很大触动,前几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发言,也有提到1793年的故事。从西方视角看中国,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是中英交流史,更是世界发展史。五星好评,并非意指赞同全部内容,但这辛苦筹备、跨越江海的出访,东西两个帝国的贸易、文化、思想碰撞,值得推荐给后人阅读和感受。
-
windy08-3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看了此书,明白了为什么往后输得那么彻底。相比较之下,40多年后,清政府对欧洲的识知还一点没进步,令人汗颜。
-
干脆面06-09新视角,英国使团冒险记。不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完全代入,从英国视角看清朝蛮有意思的,但是任何文化冲突、文明差异都不是发起侵略的理由。
-
keensword05-16今年读到的宝藏书,几乎不愿放下。从英国出发,经马德拉,里约,过好望角来到马六甲,至广州沿海岸线北上舟山、天津,经一年面见乾隆。旅途见闻堪称有趣,但与对中国的全面描写相比就逊色多了。司汤东描摹官员百姓均惟妙惟肖,文笔简单但有力,视角、思维和现代人几乎没有差别,感觉不到这是两百年前的纪实。令我最映像的还是和珅,长麟,马瑀,梁肯堂等各级官员的表现,他们绝非狂妄愚昧,他们有修养,有洞察,有求知,充满理性精神,但每及皇权问题,那份谨慎和恭敬就令他们失去个人主张。甚至乾隆本人也是如此,他也是皇权体制的一颗螺丝,只不过是最大的那颗。表面的不屑,掩盖不住他对先进技术的好奇心和对强国崛起的不安。使团对中国皇权理解深刻,早就把跪拜礼纳入了外交策略。后代人若把通商失败的结果归咎于外交上的文化差异,无疑是幼稚了。
-
林恩01-14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让外国人心生向往中国,那么这本书则让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倒退的转变,中国不再是发达富饶的国度,而是落后愚昧之地。从现在的角度看“天朝上国”,我们所用的眼光、思维方式,几乎已经同当时的“英夷”一模一样。
-
Rabbitgros04-21从《饥饿的盛世》来读此书,把所谓帝国盛世之时放在全球背景下,大清朝的闭关锁国可见一斑,尤其在英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对比之下。重点是百姓的清贫和底层现状,和现在对比来看,竟没改善多少。
-
momo09-07第12-15章,有些见解很特别,此时雍正篡位的传说已经传到英使了p363,全权公使以Oxford法学名誉博士的资格罩深红博士绸袍
-
山出03-10我大清人抽大烟、裹小脚、杀婴、跪皇上轮不到你个夷狄说三道四。
-
頨譞02-26中国的大臣们往往比皇帝本人更坚持中国居于其他国家之上的陈旧观点。
-
zen01-21译笔不错。航海大时代
-
星河~努力煮粥10-24乾隆晚年,英国使团来中国要求通商,本书是随团记录。一路上山川风貌城乡道路城墙尺寸等极详尽。与我预期相比,西方人其实并不艳羡所谓天朝上国,贫苦百姓&奢靡上层反而让他们看穿了王朝的色厉内荏,官场专横愚笨专制(最高官员仅凭皇帝一时好恶而命悬两级!)。除了大点,中国和爪哇印度也差不多吧。
-
妙哉斫轮手12-161783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1793年英国使团访问清国。有意思。当国人正在热捧清宫剧的时代,读一读这本书,真让人有如当头浇冰水。
-
支离疏11-28非常详实非常生动的纪实,惊叹于作者的观察能力,客观中正,感情饱满的描述。
-
Roy W.05-19P20,“圣港岛”英文对应的是Porto Santo,多次被误译为“圣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