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美学史

读书评论:
  • pplp
    04-08
    作为一个综述,到也清晰明了
  • 陈美芳˙Ꙫ˙
    12-18
    中国古代绘画思想是从诸子百家时期开始萌芽,直到东晋顾恺之把我国古代绘画思想推向一个高峰。“传神论”把中国绘画由崇尚形似发展为注重神似。“传神论”强调传神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绘画应该以神为中心,写形不过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艺术的优劣等次皆以传神为评判标准。如果说“传神写照”强调的是艺术创造的美学原则,则宗炳的“澄怀味象”把握的是艺术畅神怡身的审美体验,这是《山水画序》的重要命题。山水画是人格物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与宣泄,强调精神陶冶和畅神怡性,是对自然山水的终极关怀。顾恺之的“传神论”指人物画,宗炳把“传神论”应用到山水画,写山水画要写山水之神。
  • 豌豆象
    11-01
    通俗有趣,但是没有看完
  • 闹闹居士
    11-05
    不知道为啥,对陈传席的文章都不太感冒..
  • 莎茸
    07-21
    厚厚的一本画论史,从六朝到民国,选取重要的画论文献以点带面地呈现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几个时期绘画美学的特征。对于董其昌南北宗论尤其致意,仔细辨析其思想来源和构建宗派时对个别画家地位的有意升降,及其与南北禅划分思维的异同。
  • 圜丘
    11-18
    六朝画论从宗炳的“道”和“理”发展到王微的“情”和“致”,到谢赫的“六法”,“澄怀味道”的理性精神被奉为后世文人画的圭臬,“淡”与“远”成为不变的审美追求。宋元时期文人加入画家队伍,主张“萧条淡泊”“荒寒闲静”的绘画美学,创造了“逸笔草草”“平淡天真”的文人画风,与工致、精严、崇尚法度的院体绘画相对立,造成了数百年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对立和互相攻讦,至董其昌“南北宗”论达到顶峰。南宗画在主流话语中获得了压倒性的地位,其弊端却指向了“摹古”“师古”的陈陈相因。潇洒、柔和走向曲弱、狭窄,艺术风格的趋向也反映着艺术家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陈传席采用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作为“美学史”的建构,理论性、系统性不足,很多观点与徐复观相近,如儒道互补的文艺精神,但徐著在思辨上更胜一筹。
  • Julien
    05-18
    老庄之道的“以柔克刚”“物化”“五色”,影响文人画柔润、破墨、重意的风格。宗炳“以形媚道”“澄怀观道”,再无人能突其疆界。叛逆癫狂如石涛,也是反法重道,反的是谢赫六法,道岿然不动。人要懂得圈地自萌。本应聊以自娱,蜗居在文人圈子的艺术风格反成为政治工具,何其可悲。元四家的澹泊孤高被招安,屠龙少年成深渊本身。董其昌并非罪魁祸首,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文人画的命运早在苏轼、米芾、欧阳修就已注定。他们肆意排除异己,滥用文化霸权,拒斥多元审美,而后人却将其一家之言奉为圭臬。每一个环节都推向更淤积的死水,直到四王得古人“些子脚汗气”为荣,算是抵达了文人画的终结。孔子“述而不作”,虽尊古但也不愿偶像崇拜。“君子和而不同”,在宋朝慢慢变成了“同而不和”。中国人花了24个世纪才找回失去的真理。
  • 就是真的
    02-23
    美术乃时代和民族的思维与精神(第一遍看完,准备第二遍做笔记了
  • 朗韵
    02-23
    关注点有些奇特,有些观点不能认同。基本OK。
  • 弗拉基米尔卡
    12-06
    整体还是写得不错,很能见作者思想性情。若从学科史的学术性著作层面看,条理结构语言等还是过于随意,过于散文化。不过这些问题好像作者多少也是自明的。
  • 凈名疏
    05-19
    讲得通俗易懂,能够快速地了解中国绘画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画论,就是图不对文有点遗憾,打算入一本。
  • 北溟鱼
    02-04
    每次看到这么些从来不曾仰望星空的天文学家的文章。。。我就跟吃了猪脖子肉做得汤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