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

读书评论:
  • 北溟鱼
    08-01
    我想自掏腰包搞个抽送,上淘宝一搜都要卖一百多一本了???(打扰了……北大社的老师们它不值得一个再版吗??
  • 别的熊
    04-05
    很久没有如此酣畅的阅读体验了。原作虽已出版近四十年,一些观点并不新鲜,但写得动情而有条理,译笔清楚优美。读完第二章立时想重读《伊利亚特》,感受阿喀琉斯的言辞如何“打开了一个辽阔而非人类的视野,呈现出一个远离特洛伊纷争、有着广袤空间的世界。” 也是读第四章才想起《伊利亚特》中如何强调“远离家乡之死”(如果我们记得《奥德赛》的主题之一正是homecoming, 返家)。基本过了前两章后脉络逐渐清晰,接下来就是非常详尽的文本细读(不过感觉作者是先对文本全盘接受,“不疑有误”,然后再在这个前提下展开论述的)。捉个虫:第六十一页第五行里的《伊利亚特》显然应该是《奥德赛》。还有一页里出现译名不统一,阿喀琉斯写作阿基里斯,似乎。最后:众神与命运的关系?众神筹划了凡人的命运吗?命运有否可能是独立个体?
  • 镜中
    09-12
    解读的很细腻也很有感情。第一章关于物件的对比和意味相当有启发。之后几章基本是基于文本的阐释,但阐释的深度有限,很多观点点到为止或是围着打转。但是分析手法略微单一。“对比”贯穿全书,器物意义的对比,人与神的对比等等。最喜欢那句“他(宙斯)钟爱他们,正因为他们注定灭亡”
  • 春山
    10-24
    谢谢姐姐的推荐,每次推荐都能很好地戳中我。这一个月来的最佳阅读体验,顶尖古典学研究著作。吸收了口传理论与跨学科研究范式,扎扎实实地回归到文本细读当中,在成千上万的诗行当中打捞起与生死有关的复杂命题。必须夸翻译,流畅得让人拍案叫绝,用词太过精微巧妙。翻译简直超神。无所不能、任性妄为的神明与在永不停歇的战争中挣扎的凡人英雄形成了对比;凡人越超脱凡人、越类似神,便越迫近死亡。英雄之为英雄,在于知道自身命运被牢牢锁定以后的某种向死而生的勇气。 荷马处理死亡的方式又是如此轻盈,用一个又一个柔软朴实的细节、一些极具象征意味的姿态与物件呈现着可怖的死亡。看似不偏不倚、深受“程式化”影响的叙述当中,其实暗藏着盲眼诗人的怜悯。
  • Serenity
    01-21
    读完特别想赶紧重读一下Iliad。特别是悠悠淡淡地说很可怕的事情的语气 印象深刻。最后一章有点奇怪 说神旁观凡人 一会动情一会detached 想说明什么呢?神和人在对照中互相认识 这互相的后一半好像有点虚。说神一般的英雄也会死 让人想起C.S. Lewis说的没有目的的死亡。以及 那些说Homer的神没有神性的 一定是没有摆脱自己的一神教传统…
  • Jabberwock
    07-17
    文本细读的典范。特别是死亡对于人和神的不同意义,导致了两者的不同精神面貌。在诸神的关注下,人显得既卑微又伟大。诸神关切着人类的苦难,但由于他们不老不死,死亡和苦难对于诸神来说终究只是镜花水月,而是人的负担。所以旁观的诸神尽管感受着怜悯和悲哀,但他们无法感同身受。在诸神的注视下,人的行为显得微不足道。但同时,英雄直面死亡、接纳死亡的勇气即使神也无法剥夺。神的不老不死和人的终有一死,二者互相衬托、互相界定。荷马史诗中没有死而复生这回事,生死界线绝对清晰。神有时会偏爱某个英雄,喜爱他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所绽放出的活力,可以说神钟爱他们,正因为他们注定死亡,而这死亡的命运哪怕是偏爱英雄的神也无法将之消除。死亡是英雄思考的问题之一。他们在意识到死亡的同时依旧奋力拼搏,仿佛以此赋予自身的存在以尊严
  • Hypnos
    09-30
    翻译的真好!个人还是更喜欢本书这种对史诗的分析方法... 可能受入学开始读的书的影响吧……
  • 臭冬瓜同学
    12-11
    必须给译者献上膝盖!!!
  • 风间隼
    07-01
    抛弃口头程式理论和解析学派的老派文本分析法很扎实,读了确实有助于加深对荷马史诗的理解。里面有两篇是批评Redfield和Levi-Strauss的,作者坚持西方文明的理性特征源自希腊文化的观点,倒是也能在文本中找到不少支持,但是在我看来,他把人物复杂性等同于现代性自我的等式并不能成立。
  • αρκτος
    01-20
    必须五星。要学识有学识,要文采有文采。
  • PooomBooom
    03-30
    今天有幸认识了译者,人非常的好。这本书可真是译得好,喜欢得不得了。
  • 然诺
    09-14
    希腊悲剧有如命舛者的葬礼,而荷马史诗却是故人们的墓志。永远记得大二田径运动会,在场边看台上读完了《伊利亚特》的结尾,因为一开始便相信赫克托耳“生前美战死也美”,没能察觉他的俊美只写在他尸体被污辱折损的那些瞬间。曾经宛若天神,又旋即跌堕黑暗,“了解你自己”这句箴言,原来应该放在诸神与凡人的映衬中细看叹惋。非常喜欢英雄史诗中暗涌的女性空间,赫克托耳如何被赫库柏、海伦、安德洛玛刻挽留悼念,奥德修斯又如何与刻尔克、卡吕普索、瑙西卡分别无言。每一次都想流着泪忘记,阿喀琉斯是“捷足的”,当他开始追逐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围绕着普里阿摩斯的城池,却看见“那里,在他们旁边,是宽大的洗衣场地”,安德洛玛刻的头纱仿佛已潺湲着落下,“那是戴着闪亮头盔的赫克托耳从她父亲伊厄泰翁家中迎娶她的那天,金色阿芙罗狄忒的馈赠”。
  • Ubu
    06-20
    不是诸神,而是英雄的概念集合了人对于自身命运最高贵的想象。 必亡宿命与责任荣耀之间的张力,掺杂进以克制而细腻的笔法书写的悲怆,这便是不朽神明注视之下的生生死死。及至当代,单调的崇高已被繁茂的单调所取代,幸与不幸都在于此。
  • 亞歷山大裡亞
    06-08
    生死这对原始的驱动力贯穿了整部史诗,创造了一种严酷而绝对的生命图景。英雄被外化的符号所象征,场景被复杂的意义所点缀。游离于客观性和内在性之间的叙述语言,显示出崇高悲壮的特性。英雄的单纯性反而是被象征体系和神话结构的复杂性所赋予的,而这些处处都指向着死亡与毁灭的最终命运。
  • 安提戈涅
    09-13
    很不错的解读,趁着又刷了一遍《荷马史诗》把这本也看了。一言以蔽之,荷马史诗描绘的是人存在之壮丽与人的必死性,格里芬也正是从生与死的角度给出了非常熨帖的文本阐释。他的释读里面其实还内嵌着很丰富的“古今之争”——古代为荷马史诗做笺注释读的学者与当代学者之间观点的博弈与变迁,总体来说当代学者更偏爱宏观的定论,而非个人口味与品位的定夺。梳理了非常多的主题,是对史诗文本的一次系统化整理。其中关于武器与英雄合为一体的论述,非常接近于薇依对于荷马史诗的判断:这就是一个讲述力量、甚至是“物”本身的故事;早期各民族神话的比较也提到了一点我之前没想过的问题:史诗里人的尊严问题,而尊严恰恰是被文艺复兴传统给完整继承了的;最后讨论凝视的一章也喜欢,因为重读时同样注意到了这个“宇宙视野”,也许可归为精神修炼传统。
  • 蘇捌
    05-30
    引用文献和古代评论,为论点给出一定的支撑,也指出进一步拓展的各种方向。从细节入手对荷马写作风格的情感表达作用做出了十分动人的分析,尤其是指出阿喀琉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洞明,以及因此生发出的英雄式对死亡的豁达,还有史诗中描写杀戮场面的克制,然后是通过事实陈述来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女性(忒提斯与安德洛玛刻)对丈夫和儿子死亡的悲伤。即使是持异见者,面对如此真诚的揣摩,也应该向作者的审美品位致敬。从威廉斯到格里芬,都能读出他们对于古典文本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解读视角,但却恰好贴合引发出这种感情的文本自身的气质。况且,他们都是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在学术解读中运用这种感情的,这又是另一处“其致一也”。#23-24#
  • dawn
    12-28
    第一章写的最”密“,脚注最多,引用的scholia也最多。最后三章相比之下更”稀疏“,行文中大段引用荷马,有些之前已讨论过。推测读者若坚持完前两章,后面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书目略过时,但讨论的主题仍是理解荷马史诗的关键。关于史诗原文,作者若引希腊文,则从希腊文翻译,若用英文引用,因Griffin的英译比较自由,更适合本书上下文,一般从英译。补充:重看纳吉《荷马诸问题》,发现nagy对griffin关于希腊神话与其他民族神话的对比,有许多批评。可对看。|| 2022.12 为第二版校对重读一遍。
  • #Nani?monai
    07-16
    迟到的表白……翻译时每每看到不好处理的句子就来看这本,简直不知道译者是如何搞得这么好。严谨而有趣的作品,几处荷马史诗的译文译者似乎处理过,感觉更准确了。
  • drowser
    02-05
    翻译厉害啊,竟不像在读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