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乐买房记

读书评论:
  • 浮生胡言
    11-21
    房地产时代的一个切面式记录。一介草民面对汹涌的资本、多变的政策与人性的晦暗,其脆弱可堪。作者对房地产行业接触不深,如果是一个中介公司总监级的人物来写,尤其是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会更精彩、更立体。5.5分
  • 大桥哥的世界
    01-13
    如果拍成电影就非常厉害了,比杜拉拉好
  • 旺仔大馒头
    04-02
    太现实了,拍成电影一定惊心动魄
  • 朱老板
    02-28
    一口气看完。租房阶段很多相似经历,和主人公一度住得很近,甚至同去鸟巢看了刘翔的预赛。北京的生活已经渐渐远去了,但是那些旧小区里的复杂气味还是从文字里传了出来。
  • 鎏旧
    11-02
    当小说看也好,当纪实文学读也罢,伴随中国经济腾飞的这一代年轻人相信大部分都能在本书中找到一定的共鸣。对于一本书来说,这样已经足够。非常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年轻并不是资本,除非用它来变现,否则就只不过是人人都拥有过的一个普通阶段。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些方面作者还是选择了妥协,整本书只有房价而没有地价。
  • 张晓白
    10-26
    非常写实了。那天在地铁上看到旁边一个男孩的手机,几个微信群名“2020不再漂” “XXX业主交流群”~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房子和希望捆绑发售,限量供应。
  • 椿徊
    10-18
    看完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那一瞬间非常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非常非常。因为很真实所以才觉得丧吧,挣扎着过活。
  • 未亚
    12-05
    这是一本让人越读越丧失了尊重和好感的书。对现实层面问题的挖掘并没有比普通读者所认识的更深刻,读来就像是隔壁邻居不经同意走进屋里一通吐槽,之后心满意足地离去,留下主人和一地负能量等待收拾。在脱离于现实问题的层面,小说缺乏起码的人文性,杨天乐也好,杨时暘也好,都被城市中过于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比较心理所裹挟着,对“活着”这件事,丧失了起码的热爱和善良。杨天乐尴尬地夹在上下层之间,夹在物质的缝隙和不愿回去的故乡之间,被自我营造的痛苦折磨得不堪重负。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希望拥抱的,是生活的肉身”,肉身不是一套房子,肉身是纵有万般无奈,依然信任自我,愿意等待明天。不论做人还是做事,我都本能排斥并疏远那些外部指标驱动的人,他们身上的怨怼和无能,短时间令人觉得可笑,长时间令人觉得可悲。
  • 马勒
    10-25
    花了一下午看完了杨时暘老师的新书《杨天乐买房记》,看得我真是又哭又笑的。北漂八年,搬过很多次家,遇到过人跟书里的很像。如今我回杭已经三年多,仍会想起那个在西直门气味图书馆的下午,收音机里一直在放tears in heaven…
  • Muzuer
    11-02
    小说让我想起了阎真的《活着之上》,算是现实一种吧,精辟的语句和对现实的描摹很辛辣,但是本质上却没有触及到人们为什么要逃离故土而进入城市的欲望,难免有些为奋斗而奋斗的表面性书写,有些可惜。
  • Joanny
    10-08
    非常在地的叙述,每一幕都是自己的生活
  • 烨伊
    10-10
    致郁,现实,怀疑人生- -|||
  • 迷宝
    10-23
    很现实,很扎实,另带一点汪峰味儿,也能想象被影视化之后的大概面貌。以及,一中午读完这部长篇,除了惊叹于一个作者的语感居然可以从影评到小说切换得那么好之外,还觉得他以前的一点冷静的刻薄变成了许多冷静的悲悯,怎么说呢,作为杨老师的老粉,挺有感触的吧。
  • 强风吹皱坟头草
    10-01
    搬家打包过程中断续看完,很真实。扎心过、抵抗过、无奈过,这真实读来竟无比体贴。合上书页,抬头见窗外秋阳烂漫,心里没来由冒出一句:归属感,去他妈。
  • 冬惊
    12-05
    一个原本可以一两万字写完的短篇非要写成一本书,于是硬加进来主线剧情字数10倍的北京生活感悟… 这也太不精炼了一点儿,让人觉得作者并不会写小说,坚持到第九章实在看不下去了,写小说不是交待革命家史和柴米油盐,不是陈述你的心路历程,你要讲故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人物想法和过往经历大段大段的干涩描述。推荐这书的人我搞不清楚是怀着多大的耐性看完的。买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的评论写的很真诚,但很遗憾,他真的不会写小说,每一个章节里都是几千字碎碎念式的“北京生活观察”,连夫妻之间的对话都很刻意。写小说,线索混乱、没有血肉丰满的人物,没有布局谋篇,光有好文笔和思想是不够的。一上来就写长篇不容易写好,故事本身单薄就更难撑起来了。
  • frozenmoon
    10-11
    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写的是特别现实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北京的生活,租房子买房子,与生活和自己的缠斗,希望与幻灭交替上演,细碎也能汇成洪流,琐屑也能聚成史诗。我希望能用最现实主义的方式写作这一切,与真实生活短兵相接,写出最真切的气味与触感,让每个读到它的人偷偷疑惑,“这作者是不是窥探过我的生活?”但愿我能做到这一点,没让你们失望。或许更多的人觉得这生活过于现实、苍白,不想去写,甚至不忍卒看,但我真的想写写这一切,无论平坦抑或泥淖,都是我们每天走的路。我们是大时代下的一粒微尘,但微尘也值得被记录。这本书献给每一个飘荡北京苍穹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