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有到生活

读书评论:
  • Barbotine
    02-12
    不愧是四十年思想工地成果
  • 尾崎放哉
    10-12
    前两章于我几乎是救赎一般,随着“势”走下去吧,起与落于动身那一刻怕是已经定下了。
  • 胡桑
    12-25
    穿梭于中国和欧洲思想之间,互为镜像,相互发明。朱利安是难得的有思想的汉学家。
  • 月之回忆
    03-19
    没看完。比较之下反而让人感觉中国远比想象的更具逻辑或者说更有语言哲学的特征。其实只要用道家或者超验哲学的概念捋一下就很清楚了。只是中国向来体用不分,强调实践,让人忽略了这点。
  • 哭之笑之
    09-09
    【藏书阁打卡】从存有到生活,从西方到东方,从真理到资源,其实也就是走向了一种实用主义。朱利安虽然努力借道中国反思西方,试图走出西方的局限,但是其实西方自身也有走出自身之“势”,比如海德格尔、后期维特根斯坦、罗蒂、德勒兹等人。所以,我认为朱利安并没有在观点上做出真正的突破,而只是明确以中国为方法, “间距”与“之间”看起来确实更奇妙。但是在此书的比较中,整体还是把西方思想抽象化了,同时也把中国思想同质化了。尤其是不分现代汉语词汇与古代汉语词汇,而统一视为中国思想,我认为做得不够精细。——当然,对于朱利安而言,他其实只是想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吧,确乎是他此前研究的总结,如此大层面的比较也只能做到如此了。上述感觉换个角度说,朱利安这本书的研究侧重概念史,而非观念史,所以不会太多的讲某个哲学家。
  • 无属格从句
    04-23
    如果将标题的“从……到……”仅仅理解成一种比较哲学,那可能没有领悟到朱利安的诀窍(将savoir-faire译作诀窍真是妙)。他借“中国思想”的名号旁敲侧击,将“西方哲学”的家族特征拆解又重新编织起来,而总有一天,读者会明白迂回为什么被称作“策略”:因为在迂回的两端,自始至终都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倘若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或者是“家家”)毫无干系。在朱利安的“生活”之中,当代的新潮思想总是在恍惚之间露出獠牙,并借道古汉语的savoir-faire落实为21世纪的哲学人类学:最终,看这本书是为了学会生活,而生活,是在“间距”之中生活。
  • Xiu
    02-01
    无疑是一部真正高质量的比较哲学杰作,于连试图通过张力和对峙揭露出中欧思想的“间距”,较之传统比较方法豁免于基于似曾相识的附会,但也在少数时刻让人察觉到将中、欧各自“本质化”的风险(作者有警惕于此的自觉)。在阅读中逐渐巩固的一点想法却是:会不会“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遮蔽,比方说,如果从社会理论的视域重新辨认中国思想,会发现作者推举至先的“主体”与“情势”之张力,正是在社会理论中早已被问题化的“能动性”—“结构”的核心问题。
  • 皓月
    10-06
    间距并非差异,而是走向共通的基础,并在间距中作出自由而理性的选择。
  • 短章
    04-23
    “间距的本性并不是像差异所做的那样,按照‘同与异’来整理归位,而是‘打扰归位’,让人探索间距可以发展到什么地步。这样的间距通过它所打开的距离,会使思想重新有张力……思想就在此找到了主动性,它能重新敢于行动。”
  • 吃蛋挞
    12-21
    虽然书中对于概念的对比和梳理已经颇为详尽了,但总感觉有些别扭,未能曲尽其妙吧。不过这个对比的视野还是很棒的,作者算是真正比较懂中国的当代汉学家之一了。
  • 恶鸟
    03-03
    终于读完法国朱利安的《从存有到生活》,奥古斯丁呼吁心智,强迫思考自己,成为笛卡尔后来“我思”的开端,同时,神成为对立面的出现,与神的对话,“主啊,你是伟大的……”,全能的“你”的出现,涌现了“我”这一主体性。而关于“情况”这一说明,中国思想易经和孙子兵法,极好的消除主体性下的各种“情况”、“势”、“时位”、“间距”等,流动的部署式思想和包含两端间距中的势能,精彩绝伦啊!
切换繁体
繁体
切换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