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布洛赫传
读书评论:
-
smile12-01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真正的艺术突破边界,突破边界并进入属于灵魂、构想、表达的迄今未知的新领域,进入原创、直接、真实。
-
默闻喂07-22他的文学创作似乎是以一种不同的媒介为他在许多年当中发展出来的思想提供例证或者展示。他能够通过文学来表达这些思想,使他如今处在20世纪最重要作家的行列,而他在哲学方面的名声却忽然遭到忽略,这或许可以证明一个事实:我们在这里所面对的这个人,他的兴趣和知识取向与他的天赋是互相妨碍的。……生前,布洛赫缺乏一个能够展示和讨论其体系的平台。在他逝世后的超过四分之一世纪以来,这一处境也不曾改变。只有等到布洛赫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背景下引起关注,他的作品中的哲学部分才有可能与他的小说享有同等明确的显要地位。Hermann Broch:A Poet Despite Himself
-
落阡06-26写得比较浅,就当重温了一下被《维吉尔之死》虐的日子吧哈哈哈哈(也不知道哪辈子能见到)
-
猫是我02-26《埃涅阿斯纪》必须烧掉 ——《维吉尔之死》
-
尴尬洛夫司机11-02非常不错的传记,不过这本书更多的侧重点是在分析他的作品文本和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形成和流变,对于他的生活记录只有寥寥数语,可惜他的书籍在国内出版太慢,要不然可以更好的理解此传记中的思想转变。
-
黑昼11-12通过布洛赫理清文学的边界。文学不是现实,它的功用并不必然包括对现实发生作用。但是,历史是文字,作为曾经的现实,只能通过被记载的文字想象和感知。所谓的现实是什么?不是一日三餐,吃喝玩乐。不是每一分每一秒。而是经过思考的主线梳理后,在理性之树作为背书的情况下,你所面对的和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未经思考和梳理的现实并不是现实,它是琐碎的、零散的时间堆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展开他的书写,社会中的人展开他的生活。而主线,则始终是最重要的,对现实和文字的考量也很重要。奥地利作家给出了写作的另一种答案,尤其是布洛赫和穆齐尔,就像导演中的哈内克。在面对这个世界,其他作家书写的是感知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而他们书写的是为什么发生了,以及怎么发生的。这是完全不同的写作思路。
-
Ticktock12-17再版序暗示布洛赫晚年思想倾向靠近了英美自由传统,那个盎格鲁自慢感,哎哟我真是......买了纸质书我一定给你撕了。
-
尼不可02-28“他的兴趣和知识取向与他的天赋是互相档妨碍的”。在他得到哲学界重视前,谁也不敢说他有哲学天赋。单从小说那十段价值崩溃的插曲看,他永远不会受到纯学院派哲人的垂青,却可以让更多院墙外的人欣赏。
-
Paloma11-10原罪创造了意识,从而创造了自我与世界的二元对立。在布洛赫的系统里,恶的行为是无视原罪的含义,试图伪装成堕落之前的状态;善的行为是负责地承认原罪的馈赠,赞扬它所启动的那些力量,亦即意识(以及它的辨别力)、时间和认知的过程。 (页142) 而布洛赫批判审美,要求用伦理废除审美——这不是近于无视与伪装之恶吗?而承认与赞扬之善则接近不负责任的个人化原子化 逍遥 漠然。不可解决的矛盾,只能去经历 活着 既是诅咒也是赐福的思考。 想看《维吉尔之死》。另,“梦游”真是个极好的意象。
-
凡妮莎&co.06-11看了书中对《梦游人》和《维吉尔之死》的分析,特别想看这两本小说。
-
Ches08-10确认《梦游人》是我唯一能读的小说…
-
吴起06-23不是传记,也不是评传,什么啊这是?导读??
-
牟仃07-05做为工程师在时代环境下跨界转型,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使命,在四十岁之后成为大气晚成的作家和思想家。通过为数不多的小说描述了社会“中心价值”崩溃的现实,强化呈现了康德的“理性的边界”或认知的边界,肯定了非理性的真实现实。他的作品以理性的构思刻划了非理性个体的生存现状,那些人物有着强烈的思想概念的隐喻代指性,作者对《梦游者》的文本分析可说是颇具慧眼慧心,不过对布洛赫的认识可能还有其他角度出发的解读文本。这本书追溯了布洛赫思想体系在变化中逐渐成型的艰难过程。也许有过视野的局限,但是他却能不断完成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