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读书评论:
  • 爱猫的浩子
    01-02
    在西方殖民擴張的背景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明等級論為世界設定了時間與空間的高下之別,由時間上看,西方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形象無論是文化,人種都是這條單線進步階梯上的領跑者,因此,他們是"文明"的,而以此為中心,時間的下移,以及空間的外擴,文明的等級則隨之向下.因此,當時處於亞洲的中國,日本都曾被標上半開化,甚至野蠻的標籤.但在這種文明等級的話語下,中國的維新者及革命者不得不接受這種話語結構,在不甘心的情況下打破原來的"華夷之辮"思維,為保種,強國而廁身於文明等級的直線階梯之上,期望從學習西方而達到文明化,以此找出一條強國之路.本書以此為視角,考察諸如國際法,地理大發現,人種學,博物館與世博會,女權主義,人類學等等是如何在"政治無意識"的狀態下進入文明等級論的話語結構之中的,以此啟迪我們思考
  • 傻白甜姚姚
    09-05
    前几天两个历史老师在争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究竟该怎样评价,其中一个言辞凿凿地认为在当时的国际法环境下哥伦布做的是如何如何合理,默默把这本书甩他一脸~
  • honeydq
    10-23
    一本高质量论文集~文明标准实质上是一种欧标,在欧洲内部,文明意味着和平,而在欧洲以外,文明却意味着暴力。civilization一词在18世纪被发明出来,但文明的逻辑先行一步,殖民时代的欧洲殖民者们根据“野蛮人”、“未开化”和“蒙昧”的等级区分对“新世界”进行占领全面殖民统治或者采取“治外法权”等不同形式...
  • 栗子一小只
    06-02
    有启发。“文明等级论”渗透在国际秩序,多种学科乃至思维方式之中,可谓一种关乎“人心”的地缘政治。书中论文颇多可读。如刘禾梳理国际法思想谱系,宋少鹏谈以文明论为内在焦虑的晚清女权,瑞贝卡谈作为民族形式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80年代回潮,刘大先谈中国人类学内部的他者化,等等。
  • 人造天堂
    12-15
    刘禾老师作为编者的水准,和作为作者是平齐的。这本书我早入了,要是7月前撸了,写入关学评论能更上层楼。特别是关于植物学这篇,视角清奇,发人深省。国语这篇也不错。
  • 文的
    10-05
    问题意识不错(虽然口号有点大),但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是从英文文章编译过来的“论文”)。其中地理学篇,人类学篇,材料扎实,原创和反思性强。
  • 逻格斯歌
    05-26
    不过是福柯哲学在中国历史上的方法论应用而已,根子是解构西方近代形成的文明等级论(文化霸权论),以及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理论。但是,文化野蛮虽然没了,其他的统计学排名依然存在:人类发展指数,GDP,幸福指数,言论—自由度,腐败指数等。
  • 湛水先生
    09-14
    这本书是划定政治(文化)光谱与坐标的书,亲欧美的人多半会非常厌恶它,事实上文明的背后向来是一部部不平等的残酷历史。
  • Suzume
    09-07
    算是后殖式的启懵,看起来不够学术推进,但对现实情境有消毒作用——前提是拿它去讲通识课(如果论述都没错的话,这我不敢打保票,因为我是文盲)。“新路径”云云就当广告看看好了,别当真。非要较真的话,“我们的”“非另类现代的”“话语实践”在哪?疏理旧账代替不了解决问题
  • 愚公
    07-13
    刘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书是其主编的论文集,内容涵盖了地理、国际法、世博会、福泽谕吉、地理教科书、汉字革命、亚细亚生产方式等多个主题,试图从多角度来解读近代西方兴起后,构建出来以地理、人种为内容的世界文明等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于全球统治进行合理化。这样的解读,其实算是后学的结晶,通过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于近代西方启蒙以来构建出来的欧美中心论加以解构,这固然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从撰写者的角度来说,很显然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立场并没有达成共识,相反除了刘禾和唐晓峰熟练的运用了后现代理论去结构西方启蒙秩序外,其他的研究者似乎将这个过程历史化,即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叙事西方构建现代文明的整个过程,以及中国是如何接受这种“文明”秩序的。当然,我们在阅读这些论文的时候,其实可以追问中国是何种文明?
  • Ducky鸭仔
    03-23
    其实蛮喜欢书里的文章,只是一学期下来仍旧不懂discourse analysis是什么……
  • 张茶客
    07-23
    材料很多,可以开阔眼界,但严重不如预期。文明论作为一种“根本的、隐秘的”意识形态,究竟如何与其他社会思潮和历史进程发生互动?例如,它如何为民族主义注入动力,如何与左翼革命相互转化?还是没有充分展开这些问题。毕竟,单纯谈文明等级是很单薄和流俗的。
  • 陆钓雪de飘飘
    08-03
    现代学科与文明等级论的共生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学尤其如此。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人类学脱胎于欧洲人在海外的殖民经验,它研究的对象是殖民地的土著。日本人类学的兴起也和日本对朝鲜以及中国的台湾和满洲地区的殖民统治直接有关,其研究对象同样是日本殖民地的土著。那么,谁是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刘大先对晚清和民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话语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他认为,中国人类学家同样接受了文明等级论的逻辑,然后也同样将其本土化。与日本不同的一点是,中国的第一代人类学家把欧洲殖民地的治理理念主要应用于本国少数民族、特定汉人社区、偏远地域和边缘族群。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的早期工作即是代表。但是,应该特别指出,这种置换对象的努力始终充满了张力,导致“以自我为西方的他者”和“从自我分解出他者”的两个模式共存。
  • weictsai
    07-26
    今天入手。主要讀了劉禾談〈國際法的思想譜系〉一文。裡面引用了Arneil批評洛克(John Locke)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的先決條件是北美殖民地的奴隸主種植園制度,回想起當年研一時熬夜讀完這篇林開世老師的課堂閱讀材料。不過本文的寫作雖然是偏重理論探討,不過文章架構算是四平八穩,頗見功力,把國際法跟人權背後的預設的文明/野蠻意識形態梳理得算是清楚。另外她關於文明的概念先於文明一詞出現,並且應該注意其對應詞野蠻更早出現的批評,其實也可以套用在民族(nation)的現代起源論調上。另外Rebecca E. Karl談亞細亞生產方式在1980年代作為一種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典範的復活一文也可一讀。至於這書跟全球史的關係,我覺得其實沒那麼緊密,也沒跟現下主要的全球史理論典範對話。但光讀單篇論文還是不錯的。
  • 渡家
    05-03
    现在很流行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