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史

读书评论:
  • 波板糖
    03-23
    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和张天翼。
  • 过期黄桃罐头
    12-18
    在香港就割肉买了这本书和张爱玲的两本小说,在喜欢张爱玲和钱钟书这件事上,我和夏先生也算个知音吧
  • qwqqqq
    08-13
    此次重读,终于后知后觉地开始膈应其政治观点,西一句东一句地埋伏在对于作家的评说中令人惶然,弃置不顾或者全然接受都做不到,夏志清怎么不单独辟一章展开了讲讲!鲁迅一章里写鲁迅的缺点:小说的全部的创作源泉都是鲁镇的小社会,他的灵感仅限于此。狂傲自大。创作力的衰退。
  • oysterkaki
    09-06
    如果早些讀到夏志清就好了。
  • 随心所欲
    03-20
    虽然贬了鲁迅,通篇下来最喜欢的还是鲁迅、沈从文、钱钟书。不管再怎么表露政治立场,起码此书以文学为主。一本文学史无论怎么样都是有意识形态的,但不为意识形态所掳获即可。
  • 一只野怪
    11-24
    前面章节里客观中立(地反g)的态度在张和钱这儿戛然而止,作者的热情用吹捧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但可以想象,建国以后的大量谄媚文学里突然出了这么一股清流,叫人如何不激动嘛
  • Endless_Summer
    12-16
    第一,the moral burden为何会翻译成“感时忧怀的精神”?差得太远了。原文贬义,译文褒义。第二,夏济安译文中“过去如何影响现在”和原文The persistence of the past in the present也有一定差距。要看英文版!普实克说得对,这本书有自打耳光之处,虽然本书大部分还是以新批评分析。
  • 领导下课了吗?
    01-21
    这本一定要读港版,大陆版删减太多,已伤元气。
  • Antee
    07-03
    还是要读港台版,繁体字是现代文学原初的结构。
  • 您老朋友王狗熊
    08-25
    大理七日读毕,非常喜欢作者自以为是的样子,没有偏见就没有洞见,不如找本高中语文知识手册读啦。先前对一些作家形成的印象仅限于课本里选取摘录的片段和内地出版的有限版本,一方面造成了我以为张爱玲只会写女性情爱而不关注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我讨厌的杨朔、欧阳山、丁玲也果真就不怎么地。
  • - 鞭子与提燈ッ
    12-27
    哎 被自己曾经的无知无语到 谢谢中情局让我看清现实 谢谢普实克对夏志清的反驳
  • 12-01
    “在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批评里,最激烈的声音往往来自那些没有详读此书、或根本心怀成见的评者。”王德威的解读值得提一笔。本书私货不少,但精彩也很多。让我种草不少书。夏不是喜欢比较文学嘛,那么我就给类似纳博科夫《独抒己见》那样的定位。立场偏向性明显的同时对文学和人性的专注毋庸置疑。
  • 鹅城三件事
    11-20
    读这本书以来,我觉得我符合夏所标榜的所针对的读者类型。但是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是很痛苦的,跟自己争论,跟别人争论。书读到一半,对于书中大量的主观臆断和评价有点失望和恐惧,夏口口声声说要抛却意识形态从纯文学角度进行评判,但是把近代文学笼统的标为“可怕”的“共产主义文学”未免有失公允,但是我却不知道错在哪里,可能是觉得对当下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学史的矫枉过正。找到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对夏书的评价论文,似乎觉得有些道理,起码,印证了我对于夏那些主观评判和臆测的认识,从而怀疑,他是否有能力和能否负责的担当起中国现代文学史编辑的重任,偏见太重。看了夏对普实克质疑的回答,其中言语和逻辑的幼稚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质疑,但是书看到一半,确实有些认识,但是,这本书似乎不适合一个没有现代文学原本基础的人阅读。
  • 水月镜花
    08-02
    夏志清先生的扛鼎之作,无需多言。另感谢王博学长的借书之谊。
  • Angine
    01-11
    对中国的语文教学不满不是一两天,不仅文言文广度受限,读此书更甚感近现代文的阅读也是一塌糊涂。即便加诸“宣传”之因素,对作品的文学手法、价值的剖析极不到位。老舍作品中狄更斯式的情节,仅存的记忆反倒是一部拙劣的虎妞难产死掉的影片片段。沈从文生平之丰富,全然不能从一部少女礼赞的《边城》中体现出来。近现代中国的莫多好作品,不仅未曾细读,更是自带偏见的心生嫌恶。#阅读中#
  • 白露未晞
    03-29
    当大陆文坛被神化的鲁迅和被媚俗的张爱玲被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作家时,十分有趣。很多读者批评说,作者名义上谓以文学为标准,实则夹带了太多政治性的私货。且不论作者的政治私货才是世界潮流,即便从作品本身来看文学标准也确实是大于政治标准的。
  • 摸鱼居士
    03-12
    当然,我得承认,我原是抱着一定的眼光——夏是个著名的反gong分子——去读这书的(之前读过,但是有删节的),读了也就,果然,那攻讦的笔锋甚健,戳击的痛点甚酷,甚至因了这立场而时有偏激之论与刻薄之语也不惜了(譬如他对老舍之死的近乎幸灾乐祸的话)。尤其与大陆的现代文学史并读,我最感慨的倒还不是夏洋洋自得的所谓重新发掘了张天翼张爱玲钱鍾书,而是同样一段历史,同样一位作家,只因了立场的不同,居然可以有这样异质,甚或截然不同的看法与写法——而且它们看起来都那么意气风发,那么真理在握,那么自圆其说,噫,套一句话来说就是,史料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谁知道自己已拨掉了障目之一叶之后的眼中的泰山,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片叶子呢。
  • 樹君
    09-27
    看完庆幸买了这版,国内出那本估计要删掉一半。不说别的,就是夏志清这份在当年就能重新发掘张爱玲钱锺书的眼力足够打五星。看之前还挺担心他会有西方中心和政治立场的偏见,结果的确是实打实地以文学价值为先。尽管方法论偏传统知人论世,而且夏自己也不免陷入他有所挑剔的中国文学“感时忧世”传统的矛盾中,但毕竟他论述的时期笼罩在意识形态下,写作和时局难分难解,在拆解时不得不详述。退一万步说,夏的人道主义道德观受儒家传统影响也再正常不过。那年代凭一己之力编排自五四开始的文学史,而且是以客观的艺术标准去衡量,想起大四上中国现代文学,依然是party的八股教科书,想起高中发写作资料,硬是把一篇类似安妮宝贝的作品安在张爱玲名下,就知夏志清的观点观念今时今日毫不过时,的确可以藏之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