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岛
读书评论:
-
撄宁04-21戴老师的文化研究始终不离历史的复杂性,这本自选集涵盖了戴老师多年以来的研究和写作主题。许多我们现在已经淡忘的记忆,戴老师以学术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
之然11-15精准无趣的繁复,我们是同一路人。
-
梵阿一铃02-15也没有必要对性别太敏感。女性问题的几部电影,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反而彰显了女权。其他部分都好
-
徐若风05-22很喜欢代序访谈、《断桥:子一代的艺术》、《打开心门向蓝天》、《花样年华》、《侯孝贤坐标》,哪怕对其中的不少观点并不认同,也不妨碍对其一步步紧密细致分析的喜爱。另外《初读第六代》一篇明显比其他更受限于写作年代和意识形态,的确是初读....
-
羽木文04-16学术感太浓厚,像读论文,水平有限,最终放弃。
-
大黑骡子09-16戴老师的访谈都喜欢,但到了正经文章,太过于结合历史和意识形态了。尤其是涉及到第四代第五代的文革,实在消受不起,这大概就是做文化研究的姿态,而非影评向的书写了。细致的镜头讲解,可以对照影片再读一遍。惯用语真是好多呀,历史语境啊缺席在场啊自觉不自觉啊,看得我好累。
-
张腾森05-01戴老师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话语“在场的缺席者”与“缺席的在场者”在本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组概念适用范围相当之广;另外关于性别叙事的特殊男性化与内在男性化,悲情政治、文化自我仇恨,作为精神胜利法的宽恕以及强权迫害情节的分析都令人颇有启发
-
Eco06-02电影理论与研究自身是一种表意实践。(抱歉我对文学出身的电影理论研究者天然没有好感。)
-
零点一刻05-16戴老师常能给我带来看问题的新思维。
-
Sparkling08-04除了第一篇访谈,其后的论文充斥着僵硬的术语和句法,“如果说...那么...”、“间或”、“有趣的是”这些不知所云的关联词让人怀疑作者的写作状态。的确,文章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种文风实在过于我行我素、读者不友好,也很难组织起一个立体的结构吧。
-
此一是非06-24外在于作者的解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在老戴笔下,仿佛影片与历史的重逢。
-
デブリ01-14读这样的书,就是为了不要写出这样的文章。
-
七七|烂柯人bot01-04最后一天翻开戴爷这本书,依然还会做笔记,依然还会觉得佩服,却是怀念大过感动,对语言密度的吃力感带来的也并不完全是高山仰止之感了,是一种认知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吧。喜欢《打开心门向蓝天》,也明白戴爷的路径或许并不适合分析侯孝贤。
-
5709-21专门看戴爷的书竟是多年以前了。现在读来莫名有一种“告别革命”的艰难之感,不再完全地被她的文体、思想体系所包裹,也不再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大概是自己和周边都发生了一些位移,或者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遭遇。好处是终于问得出问题,像找到了一只恐龙蛋的缝隙,就提溜着这些变化去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