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前十天

读书评论:
  • 匠与高千
    03-06
    威慑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意愿,而一旦有一方超出了现状的框架,践踏了现状,那么另一方就只有两条路:退缩底线,或是践行威慑的内容。显然当时的大英帝国和它的船长有足够的底气不选择前者。
  • greatabel
    10-25
    为了波兰(明面上),欧洲各方步入二战,真的不值得!
  • 江陵哭哭死
    10-22
    对历史细节的描写挺有意思,但作者的历史观还是太唯心了,二战注定无法避免,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也同样身不由己,不在1939年的波兰,也会在不远的某个时刻。
  • L
    09-20
    二战前双方的外交战,都在互相认为对方不会做出更进一步的选择,都在赌对方不会先出手.但在双方都错误判断对方的意图,二战开始了.英法没有真正的绥靖政策,对自己国家还是积极动员国民参战.德国也在随时等待西方的妥协,但这一次没有.
  • null
    10-26
    叙事线索比较碎,然后主观价值判断比较多。张伯伦只能说至少是不适合在那个时间领导英国吧。
  • 清风宸晓
    08-01
    纳粹德国的强硬态度和卑鄙手段,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闪击波兰的不作为拖沓的态度。希特勒的强硬,张伯伦的绥靖主义,达拉弟的和平主义,历史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 Claudiazzz
    07-18
    有趣的书,我在里面看到了历史脸谱背后最活生生的人性。希特勒不是咄咄逼人的战争狂魔,张伯伦也不是唯唯诺诺的绥靖懦夫。一切“必然”背后都是人性使然的“偶然”。
  • SomeoneElse
    08-23
    两群人互相恫吓,都相信自己能唬住对方,最终共同把局面搞到不可收拾了。
  • free_POC
    08-17
    书中描写了很多看似可以不爆发世界大战的契机,其实在德国体制之下,对盟国来说,早打肯定好于晚打。另此书配合克拉克讲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的《梦游者》一起看会很有意思。
  • 西不拉东门
    08-24
    我觉得不是可避免的战争,而是可延迟的战争…或者换个角度,希特勒和斯大林没有联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应该庆幸的吧
  • Achilles
    08-2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刹车已不可能。
  • sam
    08-06
    是外力逼迫德国选择了世界大战,是美国和苏联纵容了德国,是语言的艺术导致英法德彼此误会了,所以不是所有的误会都是美丽邂逅的开始而完全可以是厄运到来的前兆。
  • 年輕應該多讀書
    08-04
    每个人物都有个性,很立体。
  • 踹踹
    07-25
    喜欢那段关于“危机境遇束缚人思维、激发更多非理性”的阐述,历史人物纷纷跌落神坛,这就是和别人吵架的时候永远会死机,吵完了以后就后悔自己没把对方怼死的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深溪虎
    08-10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聚焦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及大舞台上的众生像。
  • 美少女的篮子
    07-25
    好讽刺,越是大国战争,越像小孩打架。用二十年避免战争,用十天发动战争。决定历史走向的可能就是关键人物的一念飘忽……
  • 福尔贝尔
    08-01
    作为一名二战历史发烧友,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水的历史分析,第一,看不见清晰的时间轴;第二,大量的引用书信、对话,尽管很好,但也就缺少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第三,分析乏味无力,观点毫无新意,照搬照抄明显。
  • Stardust
    07-25
    读完回想起来,从8月24日早晨苏德协约签订,到9月3日晚英法向德国宣战,充满戏剧性的十天极端地检验了冲突各方的决心。各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内心都知道欧洲可能会再次陷入一场导致文明崩塌的大战。在这种压力下,这场危机的走向的决定权落到了一小群身不由己的领导者手里,各方一步步做出的决策最终点燃了二战的“引信”。无论他们是否愿意,一出裹挟着数百万普通欧洲人生命的历史大戏都将上演。
  • dodo
    07-24
    流水账,感觉是一个不敢表达观点的人喋喋不休一定要唠叨这件事,但又说不出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