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父亲

读书评论:
  • Vega
    12-27
    张大春讲故事的能力太强了,像极了小说的散文。
  • 丸子
    12-29
    下班路上看完,好看!现在和过去插叙,家族故事中的每个人非常鲜活有趣,怪角五大爷,不做梦的母亲、会预言的奶奶、会拉琴的大大爷,得到了看《无愁河》的快乐。
  • 吴松张
    10-26
    文学是魔法,会魔化会神化。今年读到第二本和父亲主题书,与《与父亲的奥德赛》类似的阅读感受,男人都会从崇拜父亲、打倒父亲,最终成为父亲。
  • 海德薇儿
    10-25
    大时代之下的家族史与个人命运的纠缠,张大春的文字是绵长细腻的,娓娓道来之中,不乏地气。父亲所感触的人生境遇跨越了山海,山东不仅仅是故乡,也是家国血泪纷争之下的戏台。读毕,我仍被结尾的文字打动——“我的母亲那天晚上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向前走了。祖家几代以来基于种种需要或借口的出走,以及出走所能够唤醒的爱与迷惑、彷徨与孤独,乃至环绕着出走而不得不滋生的宽容和谅解,这一切,即将点亮她的勇气。”
  • 艾迪蓝波
    01-28
    这里,我需要重点提及书中记录作者长辈的两个观点,第一个是作者的奶奶对未知事物的观点,越是在今日无法解释的事情,越是会在未来彰显意义,一件现在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必然会在外来另外一件事情上彰显意义。这个观点真的好朴实,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对迷信的解释,但我认为还不止,因为细读之下还有对未来的敬畏和对现在的尊重,这不就是一种朴实吗?第二个是作者父亲对于团体的观点,认为一个单独的人加入一个共有的社会是危险的,因为在这种共有社会中生存的前提是你必须得保持自卑自微,才能融入组织中,才能和组织中的人彼此珍重,相互扶持,这个观点也非常有意思,作为一个i人(社恐),我不能确定作者父亲的这个观点对不对,但是从直觉上来说,是有一定现实代表性的,最好的情况是在两者之前找到那个非常难得的平衡,当然这的确很难…
  • 等糖
    12-25
    张大春真的很会找意象,他说阅读,说小说如稗,人若吃了它不好消化,那是人自己的局限。他说回忆,是伸手去抓一片在狂风之中飘零不落的灰烬,是消逝在时间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一点点重量。
  • 江北z
    12-24
    张大春老师的叙述节奏太舒服了。书里的很多故事都很吸引人,聆听父亲和她的家族史,将祖家的故事融进宏大的时代背景里,平和和纯粹的叙事,却莫名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看到书里写到父亲九岁时第一次逃离他的父亲,突然有种普遍的共鸣。想起曾跟朋友讨论过一个话题,似乎同性的两辈人之间总免不了争吵和逃离,比如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我们总是想要挣脱父辈的束缚,却在面临传承时难免又将自己的想法加之于子辈之上。儿时总会对父亲有一种超人的光环,也有一种想要超越父辈的执念,等到逐渐长大,才发现父亲也会有无奈有太多办不到的事情,也会日渐衰老和力不从心,而我可能真的难以超越父亲留下的财富或者成绩,突然在理解中多了些释怀。聆听父亲,既是要知道“我从哪里来”,也是在逐渐的交流中理解和尊重各种父亲的各种选择。
  • 李欣原
    12-24
    很像大宅门 张老师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的叙事方式也很让人着迷
  • hskeuvs1526584
    01-23
    他和他上一代和未出生的孩子(也许是个女儿,作者咋办?哈哈哈)部分比较好看,不喜欢读老祖宗的那些故事部分。非常非常喜欢作者的遣词文笔,有一种(我的感觉里)台湾作家特有的诗意。
  • lucky小考拉
    01-27
    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外省二代包含山东味道、时代背景和那个时代台湾文化的叙述,也是一个大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小故事,人物刻画鲜明,语言也很赞。只是我…看得不够投入,有点游离。
  • 欢乐分裂
    12-07
    #重读#是不走顺叙时间线的家族史,是聆听祖辈的父子书(父子对话莫名好笑且动人),是写给未来后代的寄望,但究极仍是关乎对自身溯源的追问,我们在述说、介绍自己时的每一个契机,其实都在和历史发生关联——“一个此刻还活在这世上的生命是经过了千万代先祖”,期间多少曲折意外才“荒诞却庄严”地产生出某具繁衍自祖辈的骨血肉身,于是追问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处,成为书写家族史之人的使命。写早亡的故友,写家族内外的各色人物,写仓皇中离乡寻夫的母亲,写故事的技巧依然迷人,这些“被大时代操弄”的蝼蚁们,身处迷局并不能知晓福祸连属、是非依伏,却常有命运的绳线牵引着相遇或离别,归来或出走;而我,也常感受到那一脉微弱而久远的恐惧传承,仿佛是一句谶语,只有在梦里才敢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 赫恩曼尼
    04-26
    小说家的功力果然非凡,一部家族史,各色人物轮番登台,形色盎然,动静皆在掌握。一个“我”与即将出世的生命,便如此编织在一段恢弘历史之中。人的抉择、命运之流转、漂流之况味,尽在其中。最受触动的就是这句:“从我开始,往上倒数五代,每一代都觉着自己的处境(无论是个人的或民族的)有一种迫切感,每一代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即将被牵引到全然陌生的所在去。他们会在抗拒那牵引的时候留下挣扎的痕迹,每每就是这种细腻繁琐的痕迹令我着迷。”阅读时,常常感叹:自己抗拒命运牵引的挣扎痕迹,究竟又有谁在意呢?
  • 黎戈
    11-06
    讲故事的部分像说书,北方口音,工整的叙事,是戏仿还是借鉴。总之使家族史分外地像个拿着响板颂出的传奇。关于写作动机那段,发人深思。父亲每日都在做着劳而无功的康复练习,医生说“其实从他摔倒的那一刻,就无法改变结果了”。张大春说,写作,终其一生的操练,也就是于事无补的康复运动。原始的恐惧是“我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爱我”。我相信他的话,所有的写作,都是伤口上开出的花朵。关于写作的契机和徒劳,这是我见过的,很精彩的一个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