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
读书评论:
-
柒染❉05-30一股子论文味儿,好讨厌论文味儿的书,恨不得大而全,实则都浅尝则止,都是流水账记录,没有太多深刻的思考,欲言又止的,还很不口语化,读的真憋气。让我对理想国都产生错觉了。
-
邢月亮04-08大家小书,汉声的中国历史普及读本,相比起历史课本,更注重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文采斐然,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强推装帧!阅读友好型!厚但是不重,纸薄、不刺眼,可平摊,排版、设计简约高级!手不释卷!
-
汀汀06-12一本关于中国通史性质的书,作者有意与以往史书区别,在长江与黄河流域上着墨,但最终仍无法跳出朝代更迭的框架,时间序列使然,想法很好但实际实施太难。书中各时代刻意将当时中国历史情况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历史做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很多总结论述颇具启发意义,尽管整个阅读过程经历了兴奋,疲倦再到兴奋的过程,总体上阅读体验很棒,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兴趣,引人思考,值得推荐
-
咕噜嘟04-27纯粹的书,好过迎合市场的书
-
揽尘01-18半读而废。第一章读得挺兴奋,估计是因为对这部分内容不够熟悉,有新鲜感。越到后面约觉不对劲儿,凡所论述,多是隔靴搔痒,殊少独特深刻的洞见;更多地方,则是现象罗列,没有给出自己的解释。比如写汉帝国的崩解,与罗马的衰亡对比了一通,并未说明白汉帝国为何崩解,最后给人的印象反倒是:汉帝国比罗马稳固得多,不该崩解!或许,这本书更适合对历史尚不熟悉、也还不太会追究历史背后原因的中学生,毕竟,许倬云先生的文笔还是很好的。
-
Frida12-30喜欢许悼云是因为他对历史脉络的划分非常清楚,自成体系。
-
李玉米11-02并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
952711-25多处振聋发聩,尤其是对近代以来把“西化”与“现代化”划等号的惯性思维的反思和探讨
-
zahuen07-16只能说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王小波的老师也就这水平。并且公知味好重。
-
拔刀诀05-06好是好,总觉得差了一口气~
-
C师傅03-12看了《十三邀》许知远对许老的采访,当他谈及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在最困难时期把全部粮食拿出来和军人一起分,老妇残弱先上车,老人走不动了牺牲自己让孩子们先走,讲着讲着就哭了,坚信中国不会亡,也不可能有亡,被感动到。此书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与同期欧洲时期做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身和他国。虽然有些内容还是比较简略琐碎,但也算的上一部不错的通史。
-
大嚼云朵12-27实在是一本极佳的中国史入门读物,深入浅出而且有理有据。
-
whig05-02没看出写这本书的理由,见解在哪儿呢?放在中学生课外读物丛书里或许可以得三星
-
五月喵11-18我想知道,“毋宁”在这本书中是什么意思?这本书真的是清华大学校长推荐的吗?无法考证书中的资料数据,却总被很肤浅的语言不通打断,看着很难受!读到200多页,发现错字,继续质疑——真是清华大学校长推荐的读物吗吗吗吗吗?终于读完了!整个上下五千年的流水账,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全。说是文献,不够严谨,说是通俗读物,不够下里巴人。我想知道,邱勇真的读过这本书吗?还是仅仅喜欢“万古江河”这四个字?
-
乾元02-03标题起得很弘大,内容写的很浮泛,无所洞见
-
呵呵好吗06-12写史的书,脉络一定要清晰,这书定位略尴尬,文字章节也太碎片化,而且大部分都是拼凑他人之论,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走。干货不是没有,太少,让读者要大浪淘沙一般从一堆零碎的文字中慢慢去找寻,阅读感差了。整本书跨越了几千年历史,却竟然能让人觉得冗长,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晓林子悦01-11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他者与我者,相互作用构建一个共同体。“中国”之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古代部分突出了考古学的作用,中世和近世强调比较分析,明确当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变动的原因。简明清晰的中国通史。常识普及之功。
-
timeregister08-22读这本书,想起卡尔·萨根在《宇宙》里说的一句话:当背景足够广阔时,人们的目标就会相同。萨根从宇宙空间的辽远无穷,许倬云从历史与时间的万古绵延,阐发对人类共同目标的憧憬与期许。我们读大历史的意义便在于此,挣扎于纷扰争斗的现实中,需要时不时地浮出水面喘一口气,在广阔的时空之中放长放宽眼界,廓清心胸,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许师的写法,着眼于文化的腾转散播,是故不同于传统通史以政治军事为核心,重心在民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承转,体现其基本关怀所在,而文字纵横,常有精辟之言,更不掩自己的疾恶喜憎,为本书注入了鲜活的生气。清华今年将此书赠予每一位入学新生,眼力不差。
-
沈不约12-14这算是许的代表作了 唉 不说别的了 王小波这老师其实比余英时差好远 被黄永年评为不学无术的就是他 #发现理想国最近跟别家出版社乱搞 学林 台海 这又湖南人民 品牌大了就是牛 只是换掉老搭档广西师大 不习惯#(公众号:书魔)
-
魏小河03-17这是许倬云先生的中国通识,他所着眼的不是朝代更迭,权力战争,而是中国文化的成长和发展。这本书将中国放入更大的视野中去看待,在叙及每一个时期的文化时,许倬云都会从西方找一“他者”来对比,参差对照,可以看到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