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下的渴望

读书评论:
  • 念念
    04-23
    战争时爆发的人性,让你唾弃它的阴暗,也让你崇尚它的光辉。
  • A徐佳鑫小朋友
    02-05
    没有必要买 巴勒斯坦很惨的报道合集,而且没有时间轴,对于了解中东局势无大用
  • 单字一兔
    11-19
    11.19.19标题练习
  • nick@划火柴
    03-12
    流水账一样的平民视觉讲述炮火之下的生死日常。角度单一而且没有思考,浓烈的情绪煽动过后没留下任何东西。现代围城战的挣扎求存要看萨拉热窝围城战,战事本质和走向的思考也不及喀布尔到巴格达的相关报道。巴以战事本身就是一场罗生门,这篇报道集合实在把看客视为看客了。
  • Neutralization
    02-15
    受害者角度下的加沙。书无明显主题和时间线,内容重复雷同太多,阅读感受并不好。作为破坏联合国公约最多的国家以色列,更像是一个生活在《行尸走肉》中的国家,丛林法则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 务实
    10-11
    应景作品,冲突的双方都应该反思解决之道了
  • memory
    07-05
    感性因素偏多的报道式新闻合集。作者试图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体现2014年以色列发动的“护刃行动”的加沙走廊中巴勒斯坦人的惨状,从受害者角度出发,缺乏以色列的视角。这样的视角略片面,排版中没有时间,写出的东西显得重复。
  • 萌兔斯基
    01-14
    国际秩序只是大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虚构出来的概念,他们何曾在乎过弱者的正义?
  • evanse
    10-31
    内容过于散乱缺乏整理
  • 八哥
    06-11
    2021年闲读之24: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生活在加沙的荷兰籍巴勒斯坦人在2014年以色列第三次轰炸期间,每日赶在停电之前写就并极力呈现给世界的加沙走廊地区的日常。因为是日常,所以每篇文章都显得大同小异,或许战争背景下的生活也只能是这么单调、只能是这些内容,但读多了也就会由初始震撼和同情转变为阅读疲劳。因为是生活在困境中的巴勒斯坦人的视角,自然带有强烈的感性,带有显著的立场和情绪,读者也没有必要去苛求理性。试想,如果我们也每天都在听闻亲人、朋友死亡,每天举目望去是残亘断壁、家园变成废墟,每时每刻在炮弹是否会忽然呼啸而来的不确定中始终紧绷恐慌的神经,你也不会甚至没有能力去秉持所谓的理性。现实生活中,理性与真实并不能划等号。从某种程度上说,民族主义是纯粹的、单向的、非理性的。
  • 默读人声
    10-11
    能发声已是不易,那么多血淋淋的现实,有些人还觉得这是新闻稿般的平铺直叙,一点都不生动?!
  • 西窗随笔
    05-27
    无论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看到多少,这样身在加沙,生活在炮火之下的人的讲述,依然惊心动魄。死亡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活生生的有名有姓人。那个看着儿女的尸体痛苦地问:“如果我的孩子是犹太人,是不是就不会被这世界冷漠以对。”的母亲;一位正在喂奶的年轻母亲被以色列的炮弹炸死,但在她怀里如神迹般活下来的孩子;一场大屠杀后活下来的那几个妇女,组成了一个蛋糕委员会,一起制作蛋糕,还放进去一个大枣,她们说,以色列人要毁灭我们的生活,我们最好的抵抗是,生活下去。无数这样的细节,构成了加沙人民的日常生活。
  • 冷战老手
    06-08
    乔姆斯基等白左推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