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读书评论:
  • 游荡的布鲁姆
    11-21
    将文学研究做的相当科学严谨,难免的文采和气势就弱了点。学问就是慢慢地在往上堆,往往有价值的问题会引出更加多的讨论和研究,本书详尽阐述了小说“形式”上的转变,给予了文学领域一个“圆满”的论证(后面附的两篇文章正是此意),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接着这个研究又能挖掘许多有意义的东西,不管是在“史传”领域还是“诗骚”领域转变与影响的其他原因。也要开始做博士论文了,还是登高自卑,拾级而上吧。
  • 乾为天
    06-07
    去年年底为了写课程论文,第一次通读此书。惊讶于陈先生在80年代就能写出这样具备现代学术视野和理论框架的大作。
  • sun
    09-29
    1.5-4=-2.5
  • 大胖虎
    03-26
    我就是平原君的脑!残!粉!
  • 羡辙
    06-21
    将近读了50天,某天亚马逊特价时候买的,看了以后对叙事方法产生了较大兴趣,难以想象读的是人家的博士论文啊(⊙o⊙)…
  • 王小刀
    04-10
    导师的导师。一直很崇拜他。
  • 06-22
    用几个陈旧的文学概念扫了一遍我国的小说史,诸如数理分析,全无新意。
  • 之徽
    12-15
    里面透露出的文章学(如果可以这样说?)功力真是令人叹服…结语提到理论作为尺度,旨趣还是归到写史。而且此书中就提及一点广告、短篇小说兴起等等,多少未展开处可见此后研究的端倪啊……私心最喜欢第六章。
  • 支离疏
    07-20
    关于叙事角度转变的部分讨论得很有趣,但显得有些生硬,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为什么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视角能长时期占据主流?新小说和五四小说大部分水准都不行,可能在学术上很有研究意义,对读者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 杨殳
    01-25
    对于理解五四至二十世纪末乃至当下的小说传统走向都极有启发。虽然作者自陈理论框架简陋,但“简陋”大概是梳理脉络的必然,若进一步微观和复杂的理论分析,恐怕这段时期的作品承受不了。尤其是作为外行来读,还是很受益的。
  • Y2K-nostalgia
    11-08
    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这本书很注重从中国文学传统中寻找嬗变轨迹,但同时又有西方的参照系。所以作者提到的“位移”中的“两种动力”是很有趣的,所谓“史传”与“诗骚”两种传统,让人想起写实/抒情,而这二者又是如何与传统/现代扭结在一起的?我一直存疑。
  • 阅微草堂
    10-31
    做了一个抽样分析,但是其可信度呢?你的参考呢?很多论点不是很新的,可能重点不一样罢了!小说中对于时间的空间和改变,小说结构不是以动作,而是以心理,这本书与朱光潜的博士论文相比,这个就只能叫做中规中矩的,文字就是可鄙的了
  • Sanshan
    12-23
    读了一个月终于快读完了,但为什么结语都还有好几章。总而言之,正文部分其实重复之处也挺多,知识密度不是很大,不难读。开头部分用量化的方式研究,果然是学到了一些范式。思路真的是清晰的,核心意思也还蛮明显的,还真的就是战线拉太长了趴……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个框架,看了一半似乎就没太大惊喜了。但是偶有蛮文学性的句子以文学理论的方式出现,这个让人蛮惊喜的。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好像是讨论后来转变中的小说和之前的种种先驱们的关系)“断裂是脐带式的断裂,重生是凤凰的涅槃。”这个比喻很好。作者本人的情怀还是很有的,所以这也是这本书不那么难读的原因之一,蛮接地气的论文。像一棵枝干分明的树,每一条枝干相互交叉,枝头偶尔有漂亮的小花。
  • 树上的卡夫卡
    11-30
    我真滴佩服脆皮鸭老师,博士论文,体量是787本(篇)晚清到五四的小说,晚清的起码一半,怎么读下来的,我跪了,这么难看的东西我一本都看不下来,而且还是竖排的,他的毅力从何而来…其实深度一般,narratology的限度也就在这儿了,陈老师在后记里有反思。后来引入文化研究的路子,研究文学外部体制,看了这期《读书》知道陈老师又有新著了,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