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现代性
读书评论:
-
阿元聊历史02-14作者以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用现代性的理论不停地向中国近代的历程发起了叩问,力图从经验中剥离出我国的“现代性”。铁路不仅仅作为一个被研究的客体而存在,同样以一个塑造了中国经验的主体存在。
-
,02-10一方面搜集大量的历史、文学和视觉图像的材料作为研究思考的文本依据,另一方面更审视关于现代性的各家理论学说(特别是在“导论”一章),反思作为“物”的铁路为现代中国文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
-
Mélancolie.02-12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本打算过年之前读完,但终于还是拖到年初三才掩卷,该书不是历史研究著作,它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研究,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学研究,其中最后两章的内容最为精彩。铁路既不完全是现代性的化身,也不仅仅是现代性的表现形式,它本身就与现代性有着模糊的界限,作者不试图定义铁路与现代性,而是转而探讨铁路在中国现代性的观念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现代主体的构成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如果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势必会一头雾水,但文学研究者将豁然开朗。作者的一个观点十分有趣,在现代性支配的社会中,物往往是无责的,承担责任的总是人,是人性的贪欲与不慎,但无责的物却往往能够塑造有责的人,在人与物之间,一种模糊的权力关系就这样被不断建构与颠覆,这或许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希望有生之年也能做出这样的研究。
-
房顶上的猫02-10“一个对火车感兴趣的铁路爱好者读完全文,可能并未找到他/她希望看见的铁路;而一个熟悉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研究者又可能会觉得不相干的东西讲得太多。”作者的自我批评与我初读本书时的印象相合,对于不了解研究方法的人来说,初读会感到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读到第五、六章精彩之处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独具匠心。本书悬搁铁路的既有定义,将其转变为能动性的联结、反思的路径,探讨铁路在晚清民国具体情境中是如何与现代的想象、经验勾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作者是以铁路为方法,聚焦于语言概念、视觉图像、事件话语、民族国家、风景旅行和陌生他者等六个单元来理解中国的现代性。对一个偏好“扎实之作”的读者来说,阅读时需要放宽自己对“解释”的宽容度。本书留下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理解铁路附属地?京奉铁路正阳门车站对城市时间秩序的颠覆?
-
中文系谢葳02-07主要研究铁路如何作用于现代性的生产,可以和《铁道之旅》《文以载车》互为参照。个人认为前四章好于后两章。优点在于观念史梳理扎实,如第一章对“火车”和“铁路”的讨论;同时尽可能超出既有的研究框架分析问题,如将孙中山的铁路梦与民族国家的确立的勾连,很有些《图绘暹罗》的风采。问题在于理论运用并不十分扎实,如第三章讨论“事件”时,炫技地展现了德勒兹,但并没有真正以德勒兹的方法研究淞沪铁路;第六章的精神分析也实在是画蛇添足;对柄谷行人的批评落脚点在黑格尔,有没有道理另说,但在文本分析里没有体现出来,显得有些多余。
-
这么近,那么远01-27“本书不是讲述中国人的世界出现了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连贯的故事;铁路成为现代中国人与世界的 中介,冲击了我们的视觉感受,改变了我们体验时空的方式,更新了我们的语言认知,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它不仅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实际作用,也在历史文化领域渗透着强力影响。”
-
丁西泮01-19看的是论文版,简体版封面装帧一眼望去以为作者是李欧梵…
-
陆钓雪de飘飘01-21据《欧游漫录》所讲,徐志摩是从满洲里到赤塔后再补票前往莫斯科。他本来先上的是四人一间的普通车厢,可发现这里已被来自波兰的一家四口人占据,其中包括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和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想到万一小孩哭闹起来的青景,立刻转身就跑,“管他要添多少,搬上了华丽舒服的国际车再说”。即使挑剔如徐志摩,也不得不承认国际车厢“真是舒服”。而七八天的长途列车竟不会误点,这也令他感到满意。餐车里的饭菜“贵且不佳”——但从文中看徐志摩还是常去的,沿途每站也都可以买到牛奶、面包、鸡蛋、熏鱼等食物。浪漫的诗人在西伯利亚的列车上也能交到热爱文艺的旅伴——两位分别在东方做帽子生意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前者爱念叨叔本华,后者最爱读的书是《堂吉诃德》。至于脏乱差、弥漫着臭味,反映俄国人生活的普通车厢,徐志摩也老实承认自己受不住
-
索芝麻麻麻01-16很好的博士论文,就是这个注释啊.......非得都放文末排了五百多个吗?
-
秋山散人01-20思考深邃,然理论—经验,叙事—阐释之间的割裂,似乎是行文过程中很难摆脱的问题
-
天人五衰03-19试图用“铁路”为抓手去撬动晚清社会现代性这一宏大的话题,理论论述展开过多,语言显得比较枯燥晦涩,阅读体验较差
-
韧勉01-15李思逸将“火车”这一工业革命的产物,作为近代中国拥抱“现代性”的标志物加以分析,思考其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对于国人精神文化诉求的革新。首先“火车”这一研究对象的确立就与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拍摄电影《火车进站》密切相关,“火车”的,命名存在中文表达中以“火”代“气”的价值转型。其次,作者关注到近些年来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点刊物《点石斋画报》中对于近代现代性事物的图像认知。再次,根据当时人无论因为认知局限还是家国情怀亦或是利益考量,洋务运动中的铁路论战也是近代中国向现代曲折前进的无指标值,此外探讨文学视野中火车意象的情感内涵,以及铁路拓展了中国人外出旅行的视野,革命活动的范围等等,内容讨论丰富全面,理念很新,论述略显繁复,稍显遗憾。
-
宋冇理01-313.5 处理的材料和话题都很有意思,只是觉得散,以及很讨厌对各家理论的无限征引,虽然这不容易,但是没必要,导致作者自己的认知所见少了很多。
-
宝木笑02-18这是一次晚清至民国中国铁路史的优秀梳理,文献史料方面无可指摘,更重要的是,这又仅仅是一个引子。全书更深的意图在于将铁路和火车作为极具时代意义的象征符号,去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演进,比如吴淞铁路背后的洋务运动,民国铁路旅行背后的新生活浪潮,进而阐述时空体验和文化想象的巨变,最终触摸中国现代性的宏大主题。何止是晚晴到民国,中国铁路的百年不仅是现代性的文学表达方式,更是文化研究的样态,其形成的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民心态的变迁。貌似寻常的铁路,其实早已摆脱了单纯的交通工具意蕴,承载了深沉的现代性意义,就仿佛《背影》中艰难跨过月台的父亲,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情感命运交织在了一起,渐渐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性内涵的象征符号,渗透到了国人的情感和精神深处。
-
ffdo06-03华而不实,对史料的运用分析浮于表面。给人生搬硬套理论,搁置历史细节的错愕感,颇像本科生习作。
-
死透气了01-27远超期待,博士论文的范本。如果这算文化研究的话,那确实比99%的文化研究作品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