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制新探

读书评论:
  • 横野清夷
    04-12
    对袁刚那本书的“借鉴”意味较强。
  • 唐英俊
    04-11
    “追溯三省之渊源,莫不由天子侧近之官演变而来”,三省因天子好恶而兴,也终因天子好恶而废。隋代以尚书省为核心,唐太宗后转为门下省,高宗武后时期又变为中书省。宰相权力升降始终因君主个人而定,并没有得到制度性的保障。言相权制约皇权的岂不可笑。作者对“同中书门下三品”衔的设立和政事堂迁往中书省原因的考察,深有启发。
  • 中世与近世之间
    12-19
    何谓“活的制度史”?依我个人理解,无非是要关注制度运行中的变数,这个变的核心就是要把握人的因素。制度由人而定,又会因人而异,过高强调制度对执行者的约束力属于理想化。中国古代之以为人治、专制社会,无非是因为制度本身没有绝对的束缚性,甚至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特别对于皇权而言。本书名义以隋唐门下省的变迁为考察中心,但除了追溯门下省的起源、发展,其与中书省的地位变化及迁转,实际上以三省权力的升降为重心,结论隋唐时期宰相的权力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其升降仍然是根据君主的信任和好恶,但实际上这也不过是专制政权的普遍状况。
  • FainT
    03-10
    D691.2/6232 参考
  • Whatever
    11-26
    可以理解为三省制形成发展的细化。多以史事推断制度,有些颇为生动,但似乎还需更为慎重。
  • 鲸九水
    03-25
    考据详细 相对来说读起来没那么枯燥
  • 金智媛
    06-16
    主要是隋至唐前期的三省制度研究 以门下省为重点 对于三省重心从尚书省到门下省再到中书省的制度发展过程和人事关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 熊猫滚滚
    09-25
    不错,这么一来门下审驳奏状的权源故事就通了,是东汉侍中的“平尚书事”,审驳诏敕则来源于南北朝以门下主“玺封”。
  • 越石赋扶风
    04-26
    可以称之为活的制度史,对隋唐前期三省运作及其地位权力的升降有精辟的考证。
  • 张天旭
    06-01
    自己的部分也就三分之二吧。。。前面大量搬祝总斌书,有的大面积相同还不注明。而且有个毛病,引那么多祝总斌,为什么有的已经得其辩证的问题还从旧说呢?自己写的部分还是有创见的,对门下省算是写的相当清楚,对三省地位浮沉也有精当见解,对前人部分旧说亦有廓清之功。可惜中书省讲的太少了,还得再看他书。
  • 愧安
    05-04
    虽然有些地方有错误,但整体来看相当不错。
  • 黄金的马场
    11-19
    作者太喜欢列年表了,很不合个人胃口,大量的长年表穿插在行文里,很打断阅读思路,应该直接将年表简化为精炼的数据或者结论,以文字的形式加在论述里,年表附在书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门下发展梳理有借鉴祝总斌的成果而不标出处,且有一些史实错误,或者是重要环节没有梳理到,比如北魏门下权重不仅仅是元叉等人政治斗争的结果,徐纥以门下职兼中书职,中书职并门下,这属于借助制度进行的权力转移。唐代相关论述间有可采之处,然而有些史料前后使用自相矛盾而不自知,部分结论与刘后滨的著作截然相反,刘氏的论述则更有力。整体水平一般般吧,也可能是期望太高了。
  • 某某佳哇
    03-22
    对门下省在三省制中的意义的重申与强调,以封驳权的确立作为门下省能与中书省、尚书省鼎立的标志,并从封驳权和政事堂地点出发认为门下省在唐初是三省权力制衡中的核心。但门下省的强化是为了制约尚书省,当皇权需要时,门下省又因中书省的强化而被削弱,最终在高武时期逐渐被中书省所压倒。
  • 一只沉默的骆驼
    03-28
    草草翻过。附表和部分论述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