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孤岛
读书评论:
-
大土猫04-03《疫区日记》拉低了整体水平。虚浮矫情的个人经验,支离破碎的遣词造句。看得直想打人。
-
大林煎饼07-11读的第一本单读,大部分文章都很喜欢。但我实在没办法理解为什么一些文章要给外国人名加括号备注英文名。我不懂为什么纳博科夫的名字后面要备注Vladimir Nabokov,我也不懂为什么一个日本人名后面要备注它的罗马音,我也不懂既然备注了这么多的人名,为什么偏偏又漏了福克纳的备注。这些细节让我很出戏,感觉自己在念一个半吊子写的百度百科,非常难受
-
虎背熊腰小白兔05-27这期感觉格外真诚。另外看到和远藤周作有关的一篇,很惊喜。
-
萝莉要当女汉纸07-31因为买了项彪那本,本着家里不能有两本没看过的《单读》这个原则,赶在7月的尾巴看完了《走出孤岛》。原来对游记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总觉得看别人旅行不如自己去旅行。这一本比正午的旅行文学更让人惊喜,确实是能在别人的旅行中看到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最喜欢柏琳那一篇,印象深刻的是,战争中的萨拉热窝举办电影节,有人问主办方,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还要办电影节?主办方回答,为什么电影节的时候还要打仗?还有那些围城中的人们,那些日日夜夜。
-
新传芥末08-01对57老师的这次开篇有点失望,叙述身边的人事物与时间时,生疏感就有了。水手计划萨拉热窝文很优秀。
-
啊06-14喜欢 帕米尔高原 和 泅渡 这两篇
-
想起窗外一只鸟06-14最精彩的是水手计划里《帕米尔公路和瓦罕山谷》与《萨拉热窝无消息》两篇,独自跋涉的写作者,行走于异国的风光和日常,也行走于历史的脉动。2020年全球各大都市的人都困在自己的“孤岛”里,彼此割裂不仅是一种隐喻也成为一种现实,这时候我们更需要重新发现世界。帕米尔高原和萨拉热窝都处在几大帝国或文明的交接处,一个因贫瘠而荒凉,一个因战乱而困苦。在这些地方的游访启发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不是对抗而是共存的世界主义。像主编吴琦在序里说的:“我们怀疑一种集体叙事,又被另一种共同情感调动。”集体叙事常意味着政治对抗,而共同情感则意味着世俗共存。
-
sawakochou06-26可能是我会买的最后一本单读了
-
censored dump06-21在这个黄梅雨天里,就着半瓶啤酒读完,感觉眼前的桌子都流动着河水与炮火的影子,是的,我感到的是血涌,那种想要在写作中耗尽生命的理想,世界的水手,多么海明威或杰夫戴尔式的计划,写作者敞开私人的经验,写搭车,写邂逅,写意外的见与不见,郭爽甚至写病中的父亲,但恰恰是这种私人的视角,折射出生命的开阔与炽热,晓宇在地下室感到的“不择期的审判”,刘子超写喷赤河的流淌“平静如同暮年”,柏琳写萨拉热窝市政厅“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正是文字对感受的修辞性保留,通达贝克说的“最难看见的,往往是那些最真实的事”。另一方面,这些边缘性的“壮游”,也带来对历史与现实议题的亲切想象,在画着“东西文化交界线”的地方,你才能身临其境地问“全球化与世界主义如何无缝对接”,在种种权力的边界,你才能逃离被中心化的集体记忆。
-
云淡风不清05-22带我走出孤岛的一期单读,2020年的春天,意义非凡。
-
恶鸟05-29好看,吴琦前言开始,一直到刘子超,一口气顺下来。然后末尾,又是哥么唐棣的话,太应景:刺客的身份决定他大部分时间是不出手的。伺机而动,埋伏的时间远长于行刺的瞬间……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的,而是明知道可以,却选择不做。这是人性里最有意思的地方。
-
小伙锅05-31封面和健能酸奶一样 是十分强健的黄色 还有激情澎湃的柏琳 连读两遍
-
newoail06-27只喜欢刘子超写的那一篇《帕米尔公路和瓦罕山谷》,还有《萨拉热窝无消息》。其他的都像是流水账,毫无故事性,就像游客走马观花一样的猎奇和平庸。很好奇现在青年作家的“较高”水平就是这样的吗?
-
OH-05-20一篇《萨拉热窝无消息》看得我心绪难平为自己所不能经历的感到遗憾 也有些庆幸自己不用背负那种仅仅因为观看而带来的沉重感 可能全世界所有人都会去刻意回避时间和历史这两个词 又分分秒秒都用细微而独特的方式演绎它们 真希望这样的《单读》一直做下去 永远永远 在宽阔的世界,做个不狭隘的人
-
贰D05-22作为一本“旅行写作”的特辑,封面没有被设计成异域风光是高级的做法。简单的黄绿让人想到非洲,拉美,或者岛屿和海洋。封住的嘴巴固定了这本书全部的当下感。当然无论何时,“走出”都不限于满足自己的见闻,而是创造一种联结。印象最深的是帕米尔高原和萨拉热窝,2020年,我们居然还是需要“开眼看世界”,然而非如此不可。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