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读书评论:
  • 蛋炒虾仁饭
    06-09
    厘清克虏伯与晚清军火贸易的发展,反省本国洋务运动中工业的成败。在太平天国之战、甲午、旅顺、庚子塘沽炮台,清军克虏伯大炮的实际使用,史料很少,很是缺憾
  • Crab
    08-24
    应该引更多的外文史料啊
  • はるのLeeベル
    08-16
    很扎实的博士论文,写了三十多万字,就其体量而言的确让后来者汗颜。前五章的主要是史料的梳理和简单的分析,除去传统的组织机构间的互动分析,有关火炮型号,制式以及各种技术标准的罗列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缺点作者自己在第六章也点出了,论文的经纬不够绵密,结构显得有些分散,但也正因如此作者在最后一章借用社会学和创新学理论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分析。 如果让我来写的话,我更倾向于把理论放在第一章,搭起一个骨架,后面的内容围绕这个理论展开。但是这样去做也有削足适履的风险,只能说是不同的学术风格吧。 孙老师做的文献和史实的梳理的确非常扎实,这一点是我要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虚心请教的。
  • saidelizi
    01-15
    准确的说是3.5星之作(可能我的标准有点严苛),缺点在于:本书是博论,不可避免的带有较多天朝博论惯有的略带粗放的结论式语句,特别是第六章结论部分,过于理论化,与结论的大段理论化陈述相比,前面的技术分析就显得零散、单薄和不够深入,特别是没有我最感兴趣的技术背后的科学理论基础的阐述。本书优点,开篇历史进程回顾颇有新意,克虏伯工厂的成长历程以及与清朝官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介绍的很详细,用了心;已经有了初步和一些较为深入的技术分析与对比,虽然分布零散、还欠继续的深入,但总比没有的好,同时也看得到作者具备相关知识背景;对翻译书籍的考证分析、评价是本书的第一亮点。驳斥了传统结论;对黑火药、栗色火药、无烟火药技术的引进、消化与仿制的研究很有趣,颇有启发意义;在书中最后结论部分作者也点出了问题关键,可谓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