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去魔化

读书评论:
  • 苦琴酒
    11-07
    辛苦的劳作。想来韦伯如果活在今天,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样的研究…还是有避重就轻之嫌
  • Orpheus
    12-17
    一本庞大的literature review。读到18世纪的詹姆斯休谟的闭门造车,联想起前两年认识的一位研究印度的中国学者亦是从未去过当地。
  • yangle
    06-07
    毕业后 看这种类型的书已经不行了
  • 呦鸣
    10-31
    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作者惊人的学术积累,书后面将近200页的bibliography就是证明。此书1998、2010、2017连出三版,也足以证明其质量。缺点则是,翻译一般,而且全书有些流于散乱,最后的中心观点依然是政治正确的那一套。但不得不说第二部分中对于“东方专制主义”的论述相当精彩,凸显了人们被孟德斯鸠的经典论述所遮蔽的启蒙之丰富性。具体内容详见笔记。
  • 优游卒岁
    03-19
    欧洲对亚洲的打量,经历了从景仰到好奇,到去魔化到鄙夷的过程,而在18世纪之时,是欧亚关系重大转折之时,也是欧亚之间文明的进展此起彼伏之时。这种打量出现于欧洲人当时的游记之中,以及时人所写的论述中,该书将这些记叙与论述梳理出来,也还有些趣味。只不过写得枯燥了些,尤其后记部分对萨义德东方学的吹捧,让人生烦。
  • 的黎波里智术师
    12-12
    专名问题不少,虽然内容很广博、对译者要求很高,但毕竟是德国的历史学博士学历啊,整体还是相当可读
  • 叫我妖而不孽
    09-30
    可以和《成为黄种人》《白银资本》《东方学》构成梯次阅读,也需要读下王家范的去去魔告诫。翻译么,大问题没有,小术语诸如图宾根、青尼罗河、郎世宁都不遵从固定翻译么!
  • 思想的苇草
    03-17
    因为隔绝而魔化,因为交流而去魔化,因为欧洲崛起,而再度魔化
  • 瘸腿蚂蚁
    02-10
    太琐碎了,不知道翻阅了多少文献
  • 闲散大夫
    10-19
    买了于尔根的19世纪史,于是觉得他写的这个18世纪也是通史.所谓去魔化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欧洲对亚洲诸国的风土人情、政治体制等等的魔幻化想象,在欧洲传教士、旅行者、贸易商人和使团的笔记书籍中逐渐撩开所谓神秘面纱。相对于19世纪的欧洲中心论的优越感,18世纪欧洲学者对于亚洲诸国还是保持相应的敬意,将其纳入对等的文明中讨论。原因大概彼时的欧亚仍为均势。本书前半部分确实枯燥乏味,对18世纪欧洲学者研究范式讨论令人昏昏入睡。后半部分针对具体意象的世纪差异就读起来兴趣盎然了。
  • holly2007
    04-28
    以18世纪亚洲帝国为对象的历史社会学,规范的field research,引用密集度堪比《管锥篇》,资料信手拈来,巨细靡遗,作者涵化史料扎实而彻底。译笔略硬,读来磕绊,久之不免心中杯葛。1处bug:159页第二段第六行多写了一遍Van Braam
  • 飞星传恨
    03-22
    其实我挺喜欢这样叙述的,大量原始信息虽然难以全部吃透,但足以反映历史风貌。重点是全是干货啊~#其实是神作#
  • hx
    02-19
    一般 学术味比较重 文采一般
  • 络绎很无聊地
    06-30
    18世纪以前由于地图过大加上科技树还没发展起来,各大洲之间基本都停留在传说和妖魔鬼怪的故事之中,到了这个时间点上,前人零散的游记信件积累终于有了较为科学的社会学观察。到了19世纪就打起来了,未来的宇宙探索会不会重走老路呢,太久没看科幻了连历史都可以当科幻看了。
  • allansmith☮️
    07-07
    半本书都是欧洲关于亚洲的游记文本的史料堆积,脉络不是很清晰。翻译较差,定语冗长,最厉害的竟然能占到三行。还有几处如把Madame写成Madane的错误。
  • 晓林子悦
    07-15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探索知识之路的传播、亚洲去魔化的过程也意味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文明的中心发生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