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读书评论:
  • 熊貓酒仙憂廉
    02-02
    Das ist lächerlich.
  • pork please
    02-16
    论证部分少了点,像叙事长诗
  • 朝阳裴秀智
    04-04
    在咖啡店等朋友的过程中读完,希腊对德国的影响渗透的过程娓娓道来,可能是背景知识不够导致整体阅读感觉框架有些散见。戏剧的精神和宗教的意识、艺术的审美等等层面,希腊罗马对整个西欧南欧国家的影响都是肉眼可见的。作品做出一些剖析但始终有些疑惑这类研究或者说是溯源的意义在何处,所谓的“暴政”不过就是人类为了寻求归属感建立起来的一些壁垒吧。
  • 绿夜
    12-03
    极佳的阅读体验,闪耀着洞见,但结论并不持续的可信赖
  • 墨息墨息
    01-06
    类似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写法,当然没有人能比茨威格把荷尔德林写得更好。虽然有误译,但译者文笔很好,打一星的极端了
  • 贾不韦
    03-24
    没有德意志文学史硕士以上的学历的人还是不要读了吧,没有背景介绍,直接就是大段大段的分析,很鸡肋
  • Ἴκαρος
    11-01
    作者对于所谓“德意志伟大作家”的私生活和个性的兴趣超过对于这一时段文学史的兴趣。或许对于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会是有新意的,对于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贡献不大。但是文笔是不错的
  • 里相玉
    12-23
    关于此书的分歧确实是有教益的,一方面我着实偏爱这类怀揣洞见的写作,是绝佳的阅读体验,把我对温克尔曼和歌德的理解翻了个面。另一方面,语焉不详和过于私人也是个问题。
  • Domenico
    05-31
    还以为是专论,其实只是传记和线索归纳,当文献用了
  • 知常
    06-24
    好文笔,领悟生命式的写作。歌德一章读了几页就着一路看着走。如今的鸟人学者岂能写出此等佳作?
  • 拉柯
    05-30
    《悲剧的诞生》的子嗣,作者是尼采医生的忠实助手。译者文采斐然,然而所写附论在内容上虽然反对哲学,形式上却偏偏是哲学化的,缺乏真正的史学精神。如果说巴特勒针对温克尔曼、歌德、席勒进行的精神分析,旨在凸显其悲剧性,且根本上是个体化的,所以是以诗批判哲学;那么林国荣在附论里的论说方式,尽管也洋溢着悲剧意识,却因为围绕的对象不再是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的德意志人,因而以一种平均化的视野,减弱了人的复杂性,从诗跌落为一种修辞。最后,我不同意将民主视为酒神精神的代言人。
  • 天大的淇淇柠檬
    02-02
    個人覺得,就算是軼事,也還挺有意思的。毛姆不也好這口嘛?學術,怎麼可能沒有都是正襟危坐的不給有趣留一絲的空隙呢。
  • 子非鱼
    04-24
    三星半,角度太奇特了:本来以为是美学史,看了两章觉得可能是思想史,到后来直接好像是作者导演的一部戏剧。而且对于不熟悉那个时期德国诗歌戏剧的人,这书非常不友好;但是对稍微熟悉的人来说,又很浮皮潦草。看了译者附论,反而稍微理解一些,学术特殊时期的政治隐喻。不过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翻译似乎有一些错误?不管了,看多少都是一样的,歌德就是爱不起来,全部的爱与痛惜都给荷尔德林,另外感谢作者让我重新认识雕塑恋物癖海涅同志。
  • 小p
    08-07
    这本书不是严谨的学术分析,而是散漫的文艺评论,过多含混和断言和修辞替代了必要的论述。其中有些章节写的还比较紧凑,还有些章节则过于松散,找不到主题。
  • 初晓
    11-19
    德意志伟大作家的诞生,离不开希腊艺术与诗歌的影响,但我更认为,这一切都源自这些人追寻艺术的心。
  • 陆钓雪de飘飘
    10-23
    《汉堡剧评》将希腊人视为悲剧艺术的最高阐释者,唯有莎士比亚可以在这方面同希腊人比肩,不过,即便是莎士比亚也不足以胜过希腊人。席勒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为此,席勒还颇有技巧地对他心目中的希腊人最为欠缺的环节发起攻击,莱辛似乎也认为那是希腊人的一个弱点。席勒抓住了莱辛《汉堡剧评》第七十四篇的一段评说,特别是抓住了“机器”一词蕴含的批判之意,据此对希腊悲剧展开全盘批判,仿佛盲目的命运主宰了一切希腊悲剧,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席勒依旧争辩说,屈从命运的盲目力量,无论如何都是对人的羞辱,而且席勒指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最优秀的希腊戏剧总是要留下一些值得欲求的东西。伟大的戏剧总是要呈现一种目的论的意涵、一种崇高的秩序以及一种仁慈的意志。至于希腊人,则从未上升到悲剧情感的纯粹高度,这是因为他们的宗教和哲学不曾引路。吗
  • 人间惆怅客
    12-28
    可能因為林老師導讀寫得太好了,讓人以為這本書會談不少關於思想和文學內涵的影響,但其實偏向傳記和趣聞。譯者的功力沒話說,完美呈現原書風采。
  • 甚小望远镜
    04-29
    其实是很出色的一本书,但评分偏低,要归于在体例上吃了哑巴亏。看到标题,多数人预期的可能都是今日流行的美式麦当劳思想史笔法:“本书旨在从如下四个方面论述古希腊艺术对19世纪德意志精神的影响……” 但本书其实不是论述体,而是诗性写作,相当于温克尔曼、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海涅六个人的合传(后面的尾声不算)。乍看起来,每一页都是乏味的流水账,某人的某年发表了《》一书,写了什么什么,表达了什么什么态度(大部分是国内读者不熟悉的文本)。然而直到读进去了作者的这些细读工作,作者的观点和精辟论述才能从字里行间跳出来。对这几位人物,以及许多作品的评点,都颇局洞见,相当精彩。唯一要说可惜的,就是最后的确少了一个有力的结论部分。林国荣的译者后记勉强补位。翻译确实很好,甲骨文装帧没得说。
  • 风后
    11-14
    德意志被希腊理念强暴的过程。文笔极度风格化,极度的意识形态立场。不被纳粹禁就怪了。
  • 铁打的饭桶
    12-01
    勘误表正在收集制作中,出版方也收到一些回馈,到时会一并整理并发布出来;再版之时会一一更正,纠错的确是让读者费心费力的过程,尽可能完善吧;初读本书,没过10个页码,就感受到巨大震撼,如同过电,遂有了翻译的冲动,没有过多掂量自身学力是否应付得来。比如Stefan George,错译成“斯蒂凡.乔治”,比如Suabian,没有看出是“士瓦本”(Swabia)的另一种拼法,错译成“苏阿比亚”等等,都是常识性错误;在此自己给自己打一星,算是谢罪啦。至于学派因素,肯定是不存在的,客观地讲,一介迷途小书生,并无任何学派待见本人;主观来说,不沾染学派之事也是多少年来的习惯和底线;关于这一点,可以作证的人恐怕有很多很多。最后,真心感谢不辞辛劳,为我勘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