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精神史

读书评论:
  • 霍米巴巴
    03-04
    和钱理群先生《1948:天地玄黄》相比,差远了。
  • 白桦林边
    09-05
    文章谈的空疏,似是自圆其说,不够深刻的见地,可随便读读,消遣。
  • 铁船呢
    04-07
    从张之洞写到王元化,选的这些人能代表民族精神的应该只有张之洞、汪精卫、林语堂、钱穆、瞿秋白、沈从文可以上算。对这些人的剖析也比较浅白,不抵书名!
  • Li_Lee_Lei
    10-11
    除了最后李慎之、王元化的两位真没太读得进去,其余的仍旧是非常有趣,沈从文、丁玲两篇更是印象深刻
  • 大栗子
    10-28
    作为精神史是不合格的,作为追思录还行。
  • 都柏林的斯蒂芬
    01-05
    人物小传。夹叙夹议,以人论事,以古讽今。激情多于识见。丁玲、沈从文两篇,内容多重复。最后一篇关于王元化先生的,作为纪念老师的文章可以,学术就谈不上了。
  • 王小刀
    01-08
    当故事书来看,倒是个读得进去的人物史传。篇幅轻盈,以小见大。
  • Elek
    03-06
    这本书并不好读,一本小册子,我前后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我觉得不好读的点主要因为书中很多知识分子只知其人但不知其事,且许先生这本书更像散文随笔,读起来有一定的门槛。但却硬着头皮读下来,主要还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感兴趣以及许先生推崇的「杂家」,以王元化先生为结尾必有其意,书里介绍的「杂家」也居多。这条路相比专精更不易,或许因为这点才会让人趋之若鹜。
  • rororo
    11-27
    论林语堂不如余英时深刻,论钱穆不如王汎森独到。篇幅最长的林语堂、丁玲、李慎之则最佳。用自由主义方法剖析左派知识分子是否恰当?似乎只从人物传记做材料而下论断,不下苦功夫去读全集。第47页的“一九三四年”应为“一九二四年”。第79页鲁迅致信林语堂在《鲁迅全集》一查即得,何必转引《林语堂传》?
  • 波西芙
    06-20
    许做了这么多年知识分子研究,总是踩不到点,也是难为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