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媒介

读书评论:
  • Sacred江毕扬
    10-20
    在线下书店买到的学术读物,看到“地理”和“媒介”二字吸引而来。初读难以上手,语言晦涩,语焉不详,甚至城市传播换个title,某某传播都说得通。后来听了几次读书会,若有所思,明白了它所说的逻辑
  • 鸟木一寸又
    10-26
    4.5 有点太精简了 可能需要一些学术脉络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进入;几个基本点:数字技术嵌入日常生活与其暧昧的可能性(也是“地理媒介”之所以能成立的条件);改写直接/中介的二分法,如何重提具身和物质性的维度,使媒介本身成为复杂的、开放的公共经验;何谓公共性,日常栖居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培育理想公共交往
  • 我记得你说
    04-16
    信息技术让人们的远距离交流成为日常,但日常的接触又逐渐式微,通过数字媒介来实现,所以数字化到底是让人更加疏远还是更加亲近?智慧城市谈了很多,但实际上都是更精确的理性规划,寻找人与人之间新的联系和参与城市的方式,作者提出了两个作为网络城市权利的议题,参与式公共空间和公共大屏幕的“在场”
  • 海风
    11-30
    两天封控读完,不厚。带着自己的问题读有旁逸斜出的启发。地理媒介不仅重造了物理、物质、具身和面对面的交往;同时也改变了虚拟、非物质、非具身和远距离的存在。当各种实践和远程传播形态已经常规化后,“面对面交往”只是许多社会交往方式中的一种可选形态。今天,我们都被“抛”进了数字城市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简单地“关闭”地理媒介:地理媒介已经被编织到包括公共具身交往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整体的重新结构化过程中。由此带来新的环境变化:城市社会交往和公共事件发生条件的转型。此中,有不少可能性和张力。我们是陌生人,但只要我们尝试连接,就不会彼此遗忘。ps:去年今日在读齐美尔,今年又在本书里提及了,像是闭环,但问题意识和关怀在拓展。
  • 望伊人
    05-29
    媒介化城市&数字技术服务于公共空间的可能
  • メメメ子ちゃん
    01-18
    “为改善城市的效率、平等、可持续以及生活质量服务时,智慧城市才能真的具有智慧。”
  • OceanChild
    12-04
    智慧城市转向社会城市的过程需要城市参与与情境建构。设计需要考虑内容到作品形成开放的“原型”以及观众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
  • mmmmizw
    02-20
    核心是becoming public,讨论数字媒介和城市空间,诸多讨论公共性、公共精神、公共空间的论述非常有启发,但奇怪的是,案例的贴合度却不是很高。参与式公共空间引入情境主义也不太合适。
  • Excelsior
    04-23
    怎么讲 标题里的每个词我都很喜欢
  • lavi
    03-15
    最早看到澎湃推荐了这本就买了纸书,停了一阵最近终于看完了,放在疫情发生后的当下看简直太有启发,信息量巨大,在网络化程度远不及中国的国外能够剖析到一定的深度实在很厉害,值得多看多想几遍,想想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 Lyshan
    08-12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关系和权力形式的变化,商业化逻辑侵入日常生活,本书试图在“受控制”与“焦虑感”的缝隙中寻找另种可能。作者探讨并亲身实践了地理媒介在打造新型社会交往方式上的潜力,这种新型社会交往方式意味着人们可能与多元化他者进行偶然或自发的相遇和相处(“共处”的形式愈发多样,“在场”的概念变得复杂),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培育起新型社会技能,尽可能实现公共文明。与媒介再现论不同,作者强调公共媒介事件中人们参与和重构的作用,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书中有提到对公共空间的小规模艺术干预所蕴含的新意义,这为身为城市居民的读者带来启发/考验:如何利用地理媒介改变对网络化公共空间环境的体验,拾回对他者的好奇心和与他人沟通的欲望,在差异中共处,在生活中交往。(的确任重道远,至少要先“走出去”)
  • shichalo
    08-10
    非常开视野的书,这样结合艺术与媒介、城市与传播的论著应该说是太少了。但是我也有两个疑惑,1,不知道是不是澳大利亚的风格,书中很多案例都没用建立在周详而清晰的讨论之上,基本都是文化研究式的思辨,感觉完全可以写得更丰富和有条理啊,2,书中讨论有许多地方还是比较抽象,甚至会有一种穿梭理解不同哲学理论概念的紧迫感,好吧无论如何,我好奇的是,竟然一张图、一个表都没有!尤其是中间的三章,理解起来不是很方便啊。但真的需要格外注意这些案例,非常值得进一步展开。
  • 延陞
    08-08
    地理媒介由融合,无处不在,位置感知和实时反馈四个概念维度彼此交错构成,麦夸尔通过新概念想要重述传播范围,媒介,技术,城市,传播等不同范畴交织其中。麦夸尔主要的问题意识在于面对在场的形而上学难关,传统的反映论不足以面对如今的新媒介,全新的媒介实践需要重新探讨在场/缺席,连接/断裂,直接/中介,本地化/去地化等概念的辩证关联。谷歌地图的案例有趣,关于参与的探讨有了突破口但感觉还没有说完,对于屏幕的探讨可以借机来探讨我国当前的网红打卡点的地理媒介意义。全书引用斯蒂格勒,维利里奥,德波等人观点,可打通整个媒介谱系思考。
  • gawe
    05-02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主要援引斯蒂格勒、德波、列斐伏尔等法国左派理论家关于城市、空间、技术、信息与民主之间关系的论述,讨论了数字技术如何嵌入城市空间之中,选取了三个切入个案:谷歌街景、公共艺术与城市屏幕来做考察,挺有启发。翻译得不错,不过有一个地方应该是明显的低级失误:将博尔赫斯(Borges)翻译成了“博格斯”。另外Paul Virilio国内通常翻为“维利里奥”,本书翻成“威里利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