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战役

读书评论:
  • 谬误的空想家
    11-01
    作者用细致得我笔法对战场环境、士兵心理和整个战役过程都有很好的把控,译者水平也很硬,翻译得体的同时还勘校了一些编制、武器装备等军事细节上的错误。安东尼·比弗的系列作是二战战史里很优秀的IP,然而之前的译著零零散散、良莠不齐。甲骨文出品的安东尼·比弗系列作品目前的观感还是很棒的,董旻杰老师扛鼎审校在细节方面的考证确实很棒!
  • 无知使我快乐
    05-08
    基本事实有了,但是地图很不友好,找起来不仅费劲而且不够详细,最后有很多页写了双方部分编成,为什么不融合进图里?既然内容是按每日写的为什么不配上每日的态势地图?地理小白可读性很差,不明白为什么会8分➕,名字很花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建议大改。另外非常不推荐。
  • 451½°F™
    05-24
    阿登战役作为德军(主要是元首一厢情愿的偏执判断)最后的反扑一方面吃相难看,但是盟军方面其实也由于各个领导人各自的缺点和小算盘呈现出混乱不堪的局面,事实上二战的「正义性」也不过是一种胜利者的书写,最悲惨的永远是最底层的士兵们。
  • 流星小天马
    11-20
    时间来到1944年底,此时的第三帝国已经陷入泥沼,经过对俄战争的失利、诺曼底登陆的打击、刺杀事件、失守巴黎之后,希特勒的精神接近崩溃,而且此时的德国已经失去了原油的供应,能源的短缺让帝国的装甲部队捉襟见肘,他急需一场“大解决”事件来力挽狂澜。整个阿登战役德国与盟军的伤亡人数基本持平,但结局对于帝国却是毁灭性的,希特勒的梭哈没得到任何回报,反而丢掉了老本,同时东线的苏联趁此在冬季到来之际长驱直入,德国的获胜窗口在这次梭哈中毫不留情地关闭了。当然此战也让英美领导层之间产生了裂痕,尤其是蒙哥马利与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之间的仇恨一直延续到了战后的冷战时代。但希特勒等不到盟军瓦解了,只能说盟军内部的裂痕远不及小胡子想象的程度,并且盟军对此次攻势的响应也比小胡子想象地更及时和顽强,第三帝国已是行将就木。
  • 葛藤
    11-28
    先读了出版社年初的《致命卡特尔》,对德国化学工业发展,技术储备和实力有了些认识后,才连续读了诺曼底、阿纳姆、阿登,收获颇丰。比弗的这本阿登战役作为三部曲的收关,看起来有点累了,会否源于所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要烂尾的魔咒,还是个人看了一百多万字后的疲惫,我想主要是后者吧,要给第二部把关、第三部译者董老师的治学严谨点个大大的赞,看得出多年的热爱,着实不容易!
  • 赤羽
    11-24
    如果我们概括这场战役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几乎癫狂的希特勒纠集最后的兵力进行的一场报复性反扑。而由于盟军的预判失误,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可是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应该一味的简单化。在阿登战役前后,以及整个战争过程中。发生了太多的细节,盟军之间罗斯福和戴高乐的较量,跟斯大林的尔虞我诈,以及跟自己国家内部的争端,都值得注意。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阿登战役》就是将简单的战争“复杂化”,让我看到更多的角度和细节。1944年发生了太多大事,诺曼底登陆、布雷顿森林会议、国共谈判陷入僵局、华莱士访华,相比起前面几个,阿登战役的知名度或许没有那么高。但作为希特勒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阿登战役及其前后种种情况,已经为即将到来的1945埋下了太多的伏笔。
  • 横转中子星
    11-19
    在二战西线后期,面对着盟军强大攻势,德三已然是强弩之未。正是在这样的时期,小胡子想要通过一次奇袭来扭转战局。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德三情况下来考量,确实是一个选择。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世界战争的整体天平偏向了盟军的一方。这场反攻可能会取得战术、战役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或许德三早就已经输了这场战争。与此同时,在这次反攻之中,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可谓是其中获利较大的一方。在盟军的帮助下,不仅让戴高乐重回巴黎,而且还借助盟军的军械重展法兰国共和国的雄风。总体来讲,这本书依然保持了比弗作品的阅读流畅性以及对于军人或是士兵个体的关注。在宏观的大历史下,感受到人性带来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