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

读书评论:
  • 白从露
    12-05
    很喜欢其中讲故事的部分,腾出时间后再具体补评。
  • Avaykn
    12-03
    最近看了些田野调查的书,各有侧重,都好。不用求全或者一定要定义个结果,而是对现象做个聚焦,哪怕是这样的努力都是好的。
  • Julieta
    12-03
    很期待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最终出版的前两年也有幸听过几场相关的讲座。它不仅关于故事本身,还包括故事、事件,乃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立场是如何生产的。悬浮在都市之中,如何建构起本真性的可能,和一种别样的生活世界?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
  • 江海一蓑翁
    12-05
    任教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青年学者严飞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位普通劳动者为主题、撰写的一部兼具纪实性与学理层面反思的非虚构作品。尽管书中存在部分定量调查的插入略显突兀,以及纪实叙述与学术探讨的内容之间相对割裂、结合不够等缺憾,作者之于身边普通人生活的深入了解与真诚记录,还是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跟记者出身的非虚构作者相比,作者的记述,更多了一层社会学学术脉络之中的案例分析与学术反思,同时将项飙等学者提出的“附近”“悬浮”等概念,以身体力行的观察写作实践进行回应;而跟普通人身份的非虚构作者相比,作者质朴文笔下的生命故事记述中,也不乏个人命运逻辑的有意识呈现、类似人物故事的比较分析与人物生活群像背后的阶层属性与时代背景探析。正基于此,这部瑕不掩瑜的作品,仍然非常值得推荐。
  • 违禁词
    12-02
    因为项飙老师的“悬浮”开始阅读这本书,期望值太高,书就令人失望得多了,你以为是现代版浙江村,其实是毕业论文(数据结果罗列)+并不深入的人物故事
  • 清许
    11-30
    我们总在关注那些离自己身边很远的人,读着他们的故事,殊不知,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可能我们之间只是擦肩而过,但当意识到时,观察着每个人,都会饱含一丝敬意,人,生来不易。
  • Anrean
    11-21
    在读。很奇怪,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异乡人的都市生存”,我原本本着去看他人生活的心态打开这本书。但越看越觉得,我作为一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也完全符合“悬浮”的定义,那些与“最熟悉的陌生人”无法展开的“非正式聊天”,对我来说即属于“习惯性忽视”,也属于“自身社恐”。我自己既是悬浮着的一部分,也是令他人“悬浮”的一份子……很感谢社会学家关照到了这类人群,为我们提供了自我照见的路径。
  • 王子毅
    11-30
    主题很好,但内容太过浅显,走马观花式地描述、评论,缺乏深入分析。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这段文字——“城市交往中特有的矜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都市的人可以保持合适的距离分寸,人们不会被烦琐的人情世故所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可留在大城市过着辛苦打拼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家乡的‘熟人社会’之中,被迫接受各路亲戚、街坊的关心和审视”——清楚地解释了一个打工人拒绝回乡的原因。的确,回乡,回归家庭,是无法获取分寸感与自由的,家人只会以爱的名义限制个人的自主性。
  • 悟空
    12-02
    给我启发最大的反而是书末的项飙对谈。。。
  • 彼得堡觅食胖鸽
    11-20
    精华都在和项飙的对话里了。但好奇已经对谈过,里面委婉的不认同和建议作者为什么写作中不调整。书研究的视角说的放的很低,但姿态总能隐隐感觉很高,是“叙述”的问题?
  • DustAndRust
    11-24
    不知道为啥,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俯视感
  • 妙夏
    11-14
    在2021年2月21日在clubhouse上有一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意义”讲座,我印象中有13个人参与讨论,项飙老师就是那第13个人,没有帐号,借用的Rachel的帐号。在那场讨论中,项飙提到了群众式非虚构写作是三四十年以来高速悬浮式、高铁方式发展的中国社会在捕捉自己身边的情况,用比较精确、细致的语言讲述出来的能力。但是这个捕捉到、反思、化解这些问题的能力也是需要实践的。直到今天我再次见到悬浮这个词竟然是严飞的理想国直播上。我以为是场与项飙老师访谈式对谈,实际上fredyan借项飙之名“不经意”让项飙背书,做的一场带货直播。把不可见的clubhouse共同讨论变成一个人的付费的专利权著作,疑似剽窃大家共同的讨论成果变成自己的专著,还频频掉书袋,作者自恋式的输出令我观感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