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学

读书评论:
  • 10-09
    较为系统地论述《通鑑》的一本专著。尽管作者在书中对司马光与《通鑑》明确表示出浓浓的尊崇之意,不过对《通鑑》及相关书籍的论述还算公允。引用《四库提要》及清代顾亭林、章实斋等人著作处不少,于近代章太炎、梁启超评论文字也多加措意。至于首尾有些阶级性论述,不知是否是后来修订所加,总之蛮有新旧交杂的时代性。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因该书系作者战时荟萃以往读书笔记改编而成,有不少感叹文字,特别是本书开篇几章,浩浩汤汤,佶屈聱牙。若能删去,或可少三分之一篇幅,更佳。篇末辛文,“雅俗共赏”,有循循善诱的心思,但是口语化文字实在有些多,大可不必。其介绍《通鑑》相关入门、注释考订以及评议等类著作,较为平实可用;对《通鑑》优劣也清晰指明,用来作导读文章很好。
  • 海边的小老虎
    12-31
    1,从宏通的立场揭示《通鉴》的来源、史例、价值。《通鉴》之大端问题,已备论列,清晰可读。2,第四章《<通鉴>史学一斑》最具特识,亦作者自重之篇。惟论《通鉴》秉《春秋》之义及其“儒家之宗旨”,惟引“臣光曰”为证,惜未能就温公排比史料之法深入《通鉴》叙史本文,以见其义。今姜鹏、辛德勇皆有相关研究,可参。3,书末辛德勇后序,张狂造作,言辞粗鄙。
  • 方塘
    04-08
    张煦侯出身桐城张氏,入民国后就读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后因旧学兴味造诣得以转执大学皋比,经历与钱穆类似。可惜张氏一生僻处三线,未能厕身学术中心,更无得力门生弟子,名声不彰,是实胜于名的名不副实。有清一代学术及文学,以地域命名之流派甚夥,若阳羡、浙西、阳湖、桐城,民国已降,学术文学日益中心化,边缘地域的学者想出头一日难过一日。张氏此书尤其评论部分,得益于章学诚《文史通义》颇多。全书字里行间颇见得张氏崖岸高峻,恐此性格亦多掩抑其名声。唯书中讥讽宋祁欧阳修修《新五代史》《新唐书》,言通鉴中凡冠官爵封谥于姓名者其人必将死,可供莞尔。
  • 豆友46369297
    04-28
    书没得说,就是其中很多标点错了,等我哪天整理出来给儿子寄过去。
  • 孤竹迁士
    05-07
    对通鉴的阐发虽然到位且总结性很强,但整体来说未提供超出史学史之外的太多新意。受过史学理论培训的我们自然对此接受力更强。通鉴与左传关系一点很有裨益。
  • 子庸
    09-06
    推薦序乃近來出書之惡習。此書三序均可刪。
  • 乾元
    05-26
    文辞鄙陋,吹捧过度。该书有价值的是陈尚君导读、辛德勇附言及第三章通鉴史料鉴别、第五章通鉴书法、第六章通鉴类书目提要,其它可跳看,不要浪费时间
  • 豆豆大宝要奋斗
    04-28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思考未来如果学术更加规范的话,非现代汉语的研究文献引用时,势必需要改写,而且还要谨慎,否则就会有误读之嫌。如果其逻辑性更强、更加言简意赅的话,那么谨慎选用方为根本。
  • 愚公
    05-12
    张煦侯,江苏淮阴人,历任多所学校教师。本书为抗战期间所作,内容则为《通鉴》导读,包含编年史回溯、通鉴编辑、通鉴史料、通鉴史学、通鉴书法、通鉴的传承和通鉴的评论。这些内容,大体上在柴德赓的《史籍举要》中对于通鉴的介绍大体相似,无论是从篇章安排还是内容,都是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不过,本书作者介绍时用文言文,而柴先生因为用白话文,而显得后书更轻松易读。如果,本书看不清楚,自然可以再去翻读柴先生的介绍。大体上,多看两三种通鉴的介绍,那么其中的脉络就清楚了。无论是《通鉴学》还是《介绍》,其实都是《通鉴》的导读。告诉你,本书的作者、编写经历、著作内容和材料来源。这对于阅读通鉴固然是有好处,但是如果不亲自去读一下通鉴,这些介绍也就停留在书皮介绍之学。因此,虽说是通鉴学,不妨视作通鉴的导读,与柴著等量齐观。
  • 小波福娃
    06-21
    成书太早也有缺憾,入门读读还真是挺好,然而通识和导论书读再多,不看原著也还是不行的啊。不少地方颇见作者性情,细想觉得十分可爱。
  • 沈一贯
    05-05
    经史之学最重要的方法或许就是对读,左传、史、汉、通鉴、本末,在对读中求同异。张须专治古史,《通鉴学》不仅对理解《通鉴》一书,对理解各种史书史法、书法之异同都有借鉴价值。
  • 於沐
    05-01
    “大凡善师古人者,常思得其不传之意。”加上陈老师的导读非常好。前几章读得比较认真,第三章史料及其鉴别极为有用,还反复强调了《考异》的重要性。
  • 韧勉
    04-28
    “大凡一史家之成就,将有所创,必有所因。惟旷代之逸才,为能即因以为创。其次谨守规模,稍加檃栝,有改进而无革命,而家法赖以整肃,体例亦益就精严。”(第41页,张煦侯评价司马迁、班固、左丘明、司马光之语,笔者以为也可为张煦侯之于《通鉴》学研究之地位)记得大一孟宪实老师讲《中国古代史》下半部专业课第一讲时就告诉我们学唐史,要先读《资治通鉴》、再读《新旧唐书》,读《通鉴》之前要先读《通鉴学》方得要领。笔者大一时文言功底不够,也未能懂其要领。如今再读可知本书不仅谈《通鉴》之史学成就,更是把《通鉴》放入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历程中,把司马光的成就放进古代史学史发展的历程中。同时细致分析了《通鉴》自身的特性与影响,全书用词言简意赅,精确扼要,的确是20世纪中期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作,时至今日仍价值丰富。
  • 匪有韭无赚梁皇
    05-14
    明畅而温存,平实而持重,义正而词核。体例完备,立论颇有惊喜。作者对温公的款款深情令人动容,也是其他研究者所没有的。 感觉作者应该是个挺严肃的人吧,最看不上《通鉴纲目》那些玩意儿了,但偶尔又有种冷幽默,比如他总结《通鉴》体例“将卒者书谥”时说:“读《通鉴》者,瞥见某人书谥,则知其人将死矣。”莫名萌感,真·温公叫你三更死,哪个敢留到五更。 作者张煦侯一生坎坷,长期游离于主流学术圈之外,本书再版之前几乎湮没不彰,但他的这本书确是“闭门造车,出而合辙”的优秀著作。如果说书中有哪些不足的话,大概就是最后一节《编年史之改造》,这节充满了他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延续涑水之学的殷切期待,但其实毫无必要,“人民通鉴”云云还是没有比较好。毕竟我们马上就要有写给初中生看的《中国通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