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另面
读书评论:
-
陈熹07-071)涨了不少知识;2)关于容闳一节资料有用;3)总体连缀不当,很难读,还不如直接贴档案加长按语;4)茅氏文笔一如既往差,一拽文词就很尬,书中讥讽李提摩太好文雅而手笔不高,余读作者亦有是感。
-
阎川05-28不算特别有逻辑的研究,可算茅海建先生的论文结集,但仍然非常让人震撼。以前对晚清史中张之洞的理解总有些模糊,经过茅海建对这些档案的整理和爬梳,张之洞几乎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且在清朝内部张开了一张巨大的情报网,尽管本书将目标锁定在戊戌变法前后张之洞的作为,但已经可以看到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使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去干预朝局。当然,整本书还是显得过于细碎了,对于想要理解戊戌变法大局的人来说,其实主轴是很简单的,张之洞与康党刚开始有联合但后来成为死敌,张之洞一直在设法阻挠康党变法,而有自己的一套变法打算,戊戌政变之后,又巧妙维护光绪帝。我自己总觉得,张之洞似乎已经养成了一些地方主义习惯,对于入京辅政并无多大兴趣,所以不管他有多少改革思路,到最后仍然救不了大清国。
-
沅沅爸爸03-15资料翔实,推理缜密。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是罗马最终是谁的罗马? 借伟人的话,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可是搞得多多的必然需要对自身目标进行取舍中和,这就很难了。 另,督抚外臣对朝堂影响感觉不大。
-
哆啦大胖06-25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作者茅海建先生通过和张之洞有关的历史档案,为我们还原了戊戌变法隐蔽的侧面。在这个侧面上,我们看到,戊戌变法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发生在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在当时的政坛上,还有很多像张之洞这样支持改革的新派官员,这些人联合起来,或许能改写晚清的政局。只不过,历史选中了康有为,而康有为的学术观点,让他和他的学生成了所有维新人士里最孤独的一支力量。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历史资料,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是近年来近代史领域一本难得的突破性的著作。
-
老钱钱09-11【简单听】康有为真是个坏事儿的妄人。
-
肥皂君08-1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Insane_sf08-06可能做任何事来说细节都是很重要,没有细节就没有全景了也没有深刻的理解了
-
心若无涯06-20在当时的政坛上,还有很多像张之洞这样支持改革的新派官员,这些人联合起来,或许能改写晚清的政局。只不过,历史选中了康有为,而康有为的学术观点,让他和他的学生成了所有维新人士里最孤独的一支力量。
-
请叫额聂小仙儿06-20做项目也是做人 领导人不被支持 项目也很难推进
-
josuya06-30历史上能攒事的人肯定有非常强的忽悠能力,康有为肯定是一个特别懂得包装的人。
-
冢虎06-12国难当头,人人皆知唯有维新一法方能续命,大街小巷庙堂江湖皆言维新。可就没有人想过,人之将死,强行续命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也可能有人想过,但是不愿意舍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去赌一个晦暗难明的未来。
-
何用剑为11-23康有为行骗天下,道貌岸然,曲儒抑佛,妄称改制。顷以康说试旁人,可知其人本色。
-
hensher11-09一如既往的用扎实的史料和考证,从张之洞的角度看戊戌变法的过程
-
Anabasis11-21此书仍遵循茅海建老师避免宏观叙事的治学态度,于让人略感枯燥的电稿信件日记等史料中还原那段历史。让人见到远离政治中心的疆吏获取政治信息和与皇帝沟通的方式,同时也打破了戊戌六君子似乎是某个被共同理想感召聚集到一起,最后英勇就义的形象,他们内部也有意见分歧,也分属不同的政治势力。戊戌诸作读下来,茅海建老师语中对康多有讽意,而对张之洞李鸿章等服膺儒家思想的诸臣无此类笔法,似乎是某种儒家文化的无意识反应,令人读之颇觉有趣。
-
快意恩仇路11-09张之洞也好,康梁六君子也罢,昙花一现而已。
-
amelia06-04比起畅销书,这样的书经得起反复审视,也能让人思考。历史学者大可以看门道,从没一分书信和奏折中看看分析的思路;而外行也足以看到一些微妙的关系。张之洞与康梁,以及背后的势力?卷入其中的青年与骨干?多少细节在风浪中酝酿,但几乎没有留下半点痕迹。现实永远比小说惊心动魄和残酷——理想主义重要又不重要,要办事;1. 康梁集团连革新派都未能争取,变法前景早已注定;2. 强如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信息渠道也比较单一,且不一定准确;3. 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乃张之洞“坐京”,事变后不审而诛。不知道张之洞悲痛之余是否反思到正是其阻止了杨锐奔丧,杨锐因此得蒙召见命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最终大难?
-
中世与近世之间04-05核心两句话:没有张之洞这样的领导,维新变法能成功吗?连张之洞等主张改革的人都反对康梁,维新变法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