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袈裟
读书评论:
-
文艺理工男03-148分。我水平太低了,读中国艺术史还是不容易理解其中的美
-
朱颐钊03-04近年读到的最佳的艺术史作品(之一),围绕长清灵岩寺的铁袈裟徐徐展开一个又一个故事,图像和文字材料的运用,以及整体叙事的感觉,都十分精致。
-
聲聞03-01当当活动购。书中贯通古典与现代,从金石学到考古学,从技术到学术,从宗教到历史,从田野到文献,多面的跨越,所谓的碎片化可能更像一个噱头,难度看似在于广博而需要选择切入点,其实这并非最重要,目前看来讲故事的趣味性与流畅性更为重要,没有被新创或洋派概念带偏,也不故作高深,读上去轻松,胜过一切。全书中觉得六舟一段作者略生涩,徐冰的故事讲得好玩,毕竟是不远的过往。
-
長沙司馬02-23虽然在第一章就揭穿了铁袈裟的谜底,著者却并未止步于遗迹的辨识,而是披沙拣金地梳理自唐以降迄今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与遗迹,从历朝历代身份各异的观者角度构建了一个知识考古学的个案,妙趣横生的史料旁逸斜出,予人广袤的遐想空间,堪称近年来国内美术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
惟文字间02-16“藻扃黼帐,璇渊碧树,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
-
烟斗客甲02-16灵岩寺的铁袈裟是唐朝金刚力士腰腿部残块;域内四绝: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江苏栖霞寺和湖北玉泉寺;佛教大丛林:灵岩寺、国清寺、嵩岳寺和清凉寺;841年后唐武宗信道教打碎铜铁佛称其斤两尽毁灭化尘物;1110年南宗禅的仁钦禅师在灵岩十二景的诗中首次出现铁袈裟,铁作袈裟信不凡回扣大庾岭头提不起,故意另立新说;宋元时期用铁龟铁牛镇桥很多,黄河边的铁犀是堤防和辟邪双含义,铁艺三含义:五行说、力量说和坚固说;传入中国的佛教是像教,是有塑像之后传入的,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外还有感应舍利,银五脏和纸五脏都被发现;弘历来了8次,作诗百余首,他认为铸钟失败成为铁袈裟;晚唐尹继昭画过阿房宫,清袁江和袁耀也画过,应对之作和江南园林的描摹,由文变画和由经变画都很多,界画一直被嫌弃但始终在出现,考古未发现火焚的痕迹;
-
酥油03-17好书就是你读得出他很厉害,但读不出他所费的力。他的力是身边河道里的流水,不是耳边聒噪的鼓镲。
-
Dxuun03-12寺塔群落在昏暗的落日余晖里沉睡,寂静之地,大力金刚的战裙,沦为符号的铁铸袈裟,无人问津。朝代更迭不止,文人骚客驻足,摩崖刻满了人类孤傲的话语,佛殿只剩下树木的注视,从拓文里摸索一条隐秘道路,追寻祖师传递的信物,或者,再次遗忘掩埋的某段故事。
-
面包情痴吃小草03-10其实比较少读艺术史相关,不好做出评价,看完倒是想继续打卡国内的各种窟。
-
淮山玉03-20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上编是围绕“铁袈裟”的系列文章,下编是顺承“碎片”主题展开的一些其他问题,多与宗教、宗教艺术相关。这本书主要为铁袈裟的由来正本清源,也梳理了铁袈裟所在灵岩寺的佛教发展历程。铁袈裟不是铁袈裟,原本是半躯力士铁像,阴差阳错状似袈裟。铁袈裟意义的凝铸过程,像是一个微型造神、注入神力的过程,处处是宗教与审美意识的互为因果。其中牵扯甚多,还能深究。只是感觉在这个意义上,铁袈裟成为一种符号,失去了那种时间性与磨灭之美,没有那么特殊了。所以或许这本书的角度反而是恰到好处的。
-
尔鱼损03-27铁焕袈裟何处觅,沥青虚衲眼前衣
-
细雨流光04-02铁袈裟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非常舒适的观感。破碎的物品背后,都有极为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任何错置都不是巧合,作者用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人文关怀给我们重构了碎片背后的故事。
-
扭腰客02-14郑岩老师的厉害在于,绝不是埋首故纸堆求索考证,而是实地探访、建模还原、历史沿革相结合,整本书的关键,就是【去伪存真】
-
小簟轻衾03-16“我们的烂生活,腐烂与灿烂同在,有时腐烂就等于灿烂。”铁袈裟、阿房宫图、龙缸与乌盆、锦灰堆、何处惹尘埃…毁灭、残败、破碎、成灰…“兴废不同世,盛衰不同时。奈何人当之,许多喜与悲。”
-
malingcat06-14成熟之作。考古、历史、文学、艺术、工艺、观念、物质和传播,是合成这一“八破图”的诸种元素。“正编”还原一段残铁的前世今生,从“袈裟不是袈裟”、到“不是袈裟”何以被当作“袈裟”,从灵岩寺的历史到中国佛教史,从围绕残铁的各类相关书写到历史的真相与重建,繁而不乱。在掘地三尺之后,触及的是艺术史的哲学部分——我们如何在历史语境中看待作品、我们又如何在语境转换中陈述作品。早在《庵上坊》中作者已经涉及作品在接受史中意义的转变,本书更加深入分析人们对艺术品的毁灭、想象、聚合和再造。外编四篇继续围绕“碎片”作文章:文学想象如何影响阿房宫图、改写的龙缸故事如何给予官窑合法性、六舟的锦灰堆如何诗化破损古物、徐冰的“何处惹尘埃”又如何为思想留下空间。世界破破烂烂,史学缝缝补补,今日到了重新理解碎片本质的时候了。
-
郁则05-04与《庵上坊》的路子太过近似,没有自我突破,是一种非常舒适的重复的创作。奉巫鸿为圭臬,也的确有点帮派站队的意味(尤其是对看缪哲的著作,后者点出某些现象,直击痛点,令人过瘾)。不过,这种写作路子很符合郑岩老师向文学靠近的理想(当面交流所知),也是终有实践初心的勇气。反而有些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