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到城
读书评论:
-
不知名豆友05-15邹平的城市化时间与水平可能相对较早,书中所提及的转型过程目前仍然在县城存在或正在进行。作者对话多个派别的现代化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重组”的概念指代城市化过程中,新旧元素共存的现象,变迁过程是对过去的延续而非激进断裂。在论证中,文献引证较多,个案访谈数量也大,铺陈方式可以模仿,对邹平县城变迁过程的资料也比较丰富。但重组的概念似乎冲击力不强。
-
sol04-09我觉得重组这个概念可以沿用,主要详细看了分析的部分。有些案例好好笑,比如07年的电视广告,是否涉及zhongzu歧视哈哈哈哈。而且他不是那种上来就带着审视和偏见的批评态度,我觉得他看到了当地人日常的平凡幽微之处。有些论述有些牵强,但是记录总是有意义的。转型不是继承与替换,而是重组。
-
衍松04-291.以“中小城市”作为关注点,对现有的现代化、城市化理论做出补充,这样的城市化是中庸的,各风格共存的2.“城镇化”、现代化研究中往往把“城市”当作既有存在,作者则认为是“旧瓶新酒”、“重组”,也即旧元素的传承与新元素的吸纳是同时发生的,是西方现代化与地方交织的结果。但“重组”这一概念在本书并没有体现出更深入的解释力。3.在关注宏观转型之余,作者关注到微观的“转型者的转型”,尤其把握到进城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与“幻想”,并用经历认同的“习惯化”概念优化了“惯习”,或者说解释了其形成4.本书对城市史进行了全面充分的描绘,典型的民族志风格,尽管理论建构或不完善,但提供了全面的对县城城市化过程的整体概览,对人群结构和微观画像的描绘,十分宝贵,也帮助我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城市发展片段有了新的理解。
-
MrCondom09-10好“标准”的民族志哦,不过“重组”这个理论框架好像不够有力,毕竟“传统”的非单向度延续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历史学的“常识”,此外个人看来下篇的材料呈现形式也是利弊参半。
-
溪山08-07kipnis上课就提到了城市里的鬼魅想象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
Creative07-16社會變化的過程中,舊元素的循環和新元素的吸收同時發生。
-
丽贝卡01-01以一个县城为单位的考察,范围很广。
-
我在一锅粥中11-10有幸提前看过翻译稿,终于出来了,太不容易了。翻译的语言还是很流畅的。
-
优游卒岁02-11改开后,向国外学者开放一个县城,供观察研究。中共建政后,能从基层角度对中国进行田野观察,大约就是这个邹平县了。开放此县城理由,其实蛮可玩味的。邹平位于相当发达的东部,离济南也不远。这里乡镇经济发达,政治把控有保障。相较中西部,或者三角地区,在当局眼中具有不可比拟优势。作者对邹平进行长达25年的观察,此书即是其成果。作者为我们提供中国农村从乡到城转型的一幅图景,他也力图用社会学及人类学理论进行分析。任柯安很注重理论,但过多套用理论,有时得不偿失,也让书中案例显得并不丰富。像这种田野观察著作,案例本身更具力量。作者研究时做足功夫,成果却显得有些潦草。作者对邹平未来,提出三种可能性。从目下状况看,也许第二三种正在现实化。经济发展从乡到城,经济停滞及衰退再从城返乡。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完整经历这一周期。
-
Rosella03-07乍看之下好像有些粗糙,但其实思路还蛮古典的,也可以看到很多巧思和功力。比如对县城人群异质性的分类处理非常值得学习。对各个人群核心特质的把握也很得当。在试图对现代性过程作为民族志研究对象时,本书对理论的回顾非常坦诚,细节亦很丰富,也算是在尽可能地脱离灌木比喻,但用重组这个概念来攻克「不扁平地呈现变化」这个难点时,难免有说了一圈其实还是有点绕回来的感觉。
-
SiyuanDr.12-23既有的现代性理论过于强调从前与当下之间的二元对立,未能充分解释邹平从县到城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要素的复制和再生产。作者因此提出了“重组的转型”这一概念,社会变迁的过程并非既往和现代的断裂,旧元素的延绵与新元素的吸纳可以同时发生。这种另类的现代性,是西方出现的现代形式与地方文化交织互动的结果。总的来说,材料组织比较粗糙,研究结论也无甚新意,像是拿“重组”这个新瓶去装“变与不变”这壶旧酒。此外,作者批判都市人类学多将城市视为一个给定的条件,只关注其中的公民身份、空间更迭和社会运动,忽略了城市转型的过程本身。在我看来这是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惯性(社区边界固定、成员相对有限、强调参与观察)所致。如何利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一些大尺度和宏观层面的问题开展研究,的确是都市人类学应该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