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人文之道
读书评论:
-
悠哉夏日大王03-04追求表现永恒人性的永恒经典的人文主义者,温文尔雅的面貌后可能是我最讨厌的精英主义者。
-
khala12-17选择相近或相反文学理念的作家比较其时代,可能探究到文学创作的统一性。至于简介它把比较文学捧太高了,论证繁复的同时结论比较单薄~
-
静女其姝07-31拖延了这么久终于一口气看完了 配合着《比较文学基础读本》看 这本书算是张老师几篇典型观点的集合,在分析《哈姆莱特的问题》一章给我很多启发,先是否定了汤显祖“中国的莎士比亚”这一观点后一一举例,然后引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在时代背景、题材体裁、写作风格、女性形象等方面的异同,极具客观比较的视野。顺着哈姆雷特“囚牢”“胡桃壳”“无限空间的君主”“噩梦”四个典型意向引出了下一章的讨论——隐喻与修辞,我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多以先秦诸子百家论作举例,也自然地引用西方文学作品及相应理论,也就使得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互相融通。
-
huahui547806-30这已经是国内比较文学界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了,基本功扎实,视野开阔。比较文学的长处体现在长于分析对比,厘清各个概念的界限与区分,短处在于无法做更加深入的解析与诠释,因为如果能够做到也就不是比较文学了!国内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刘小枫一位而已。张沛也未能摆脱国内学者的一般通病,不过已经算是不错了!
-
黛疏07-30人文主义的一关键在于对文本的细究,细究是对追求“创新发展”的一种对抗,一代代人对一本书,一页的细究构成了“思想的谱系”,比较文学是人文之道,也暗含了比较文学是语文学➕思想史
-
Sternhaufen04-05从中西戏剧比较到隐喻修辞,从中西认识论比较到新人文主义方法论,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法度森严。古今问题贯穿始终,以文学钩索人文,庶可言“道”。“乌托邦的诞生”三篇自成一章,指明由“修辞”而“明道”的关切。开篇“人文之道”与终篇“中国之道”遥相呼应。作者对当下学术的看法可代入刘彦和评价当时文章的说法:“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踰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
摇落巫山暮08-03“虽然真实的记忆闪现于言语道断之处,但会心不必在远,知者可自得之。” 这是一本忍不住又舍不得读完的书,跟随老师的思路游走,每有会心,内心总是欢喜赞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然而这只是开端,自我与他者,此岸与彼岸,自我意识,生命意志,目击道存,生生不已。
-
砚一05-30“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不管是隐喻的生命还是这本书,张沛老师都很好地实践了什么是比较,什么是人文。张沛老师还真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从文本到行动,自在与自为。人文不是城邦之外的放逐者,人文与生命、与文明同源同构。为人之道,为文之道,是金子总会发光。
-
史太08-26沛公以白璧德之视野,视学术为“世所忽而施挽救焉”,令学者备“爱护的批判者”姿态,因而学术无古今、无中外、汉宋、义理考据之对立。倡人文之道,而此正是文学之解放,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也正是伟大之路途的解放之道,以孔子支撑亚里士多德,以佛陀支持基督,亦是人文之道。精通隐喻之味,也善构思悖论性真理:乌托邦正是反乌托邦;乌托邦的诞生同时就是乌托邦的死亡。中说大义还得回归元典,同时和白璧德善于克制的“内在生命”相勾连,以教育促成“哲人王”达人之公正。民主在此。区别于西方马太效应,强者征服弱者,中国之道则以“先进”教化“后进”,教化在于“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然国人渐渐忘记此道,师夷长技、中国特色皆为近现代堕落的变体形式。耗费两月,一篇篇偷偷看下来,想到韦伯之言:人为之事业而生存,而非为生存而事业
-
陆钓雪de飘飘03-25茫茫不已行洪钧,荡气摩形总未匀。如寄悬瘿堪待丧,于无相处觇天心。天涯何处望神州?但记初心任自由:雾海尘沙都历过,长天依是旧沙鸥!昨天初恋结婚,明天考博名单公布,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