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读书评论:
  • Elena
    04-29
    “人类必须认识到:战争本身必定已经意味着非正义,因为战争通常不是殃及那些煽动和进行战争的人,而是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战争的全部重担强加在无辜者——可怜的老百姓身上,无论是战胜或者战败给他们带来的皆是灾难。伊拉斯谟写道:‘绝大多数人和战争毫不相干。即便在战争中获利的少数人,他们的好运道也是以他人的损失和厄运为代价。’”
  • 遠遊
    09-26
    精彩而流畅的文笔,茨威格所撰的传记有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这也是其魅力所在。“让那些精明和冷酷的功利主义者们去一再证明伊拉斯谟精神是毫无希望的吧,让现实似乎会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功利主义者们言之有理吧!而人世间总得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指出各民族之间除了隔阂之外还需要团结,他们会重新唤起在世人内心深处的这样一种信念:一个未来的时代会更有人性。”
  • ZCX
    02-18
    四五六渐入佳境,茨维格借人喻已
  • W
    03-01
    英雄的乌克兰人民万岁!
  • 校书郎
    02-28
    “在世人如此疯狂的时刻讴歌人性,毫无意义。”
  • [己注销]
    09-18
    黑暗的年代,沉默也变成了一种美德
  • 三月夜
    12-06
    十六世纪最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我觉得他是一个在孤独的学者书斋里的人,一生避免卷入政治、卷入时局。他背后的拉丁文学者被路德后来所代表的方言学者取代,其实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书的后面几章把伊拉斯谟和路德对比着写,可以发现,其二人对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的差异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 Ivy Pan
    03-07
    被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的论战深深吸引。‘’理性和激情、人性的宗教和狂热的信仰、超越国界和民族主义、多样性和片面性、灵活和固执——就像水火一样很难能够相互融合‘’,前面的几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伊拉斯谟的独立与自由鼓掌,亦被马丁.路德的坚定与顽强所震撼。思想固然伟大,意志和行动也同等重要。
  • 张清蕴
    12-10
    茨威格在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直接说明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中的伊拉斯谟的形象就是他自己的映射,看完这本书,十分体会伊拉斯谟和茨威格作为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的无力感。不仅是伊拉斯谟的无力感,当然还有马丁·路德的无力感。这本书最高潮和最精彩的地方无疑就是伊拉斯谟和路德这两个伟大人物的论战了,不像是在《异端的权利》中容易对加尔文抱有偏见,马丁·路德也和伊拉斯谟一样,令我感到敬佩。
  • 胡如隐
    02-09
    这样一种崇高的梦想大概曾经深受欢迎吧。
  • 嗷嗷嗷嗷
    06-15
    期待自由的人在面对世事纷争的时候总是略显畏缩,总想人从林中过,片叶不沾身。也因为那样的出身,他在世间行事总是多一层顾虑和迎合。崇尚“人性从善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他希望的是以一根笔实现欧洲的统一,用拉丁语实现大同。一个可怜的温顺人。最崇尚这个人文主义者的反战思路——战争本身必定已经意味着非正义,因为战争通常不是殃及那些煽动和进行中战争的人,而是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战争的全部重担强加在无辜者 可怜的老百姓身上。茨威格选择伊拉斯谟:两者都有相似的悲情。
  • 狄狄
    06-18
    茨威格擅长描画“心理肖像”。伊拉斯谟在智力类型上属于广博型,而非智力密集型,拥有广阔的视域,但对思想深化无动于衷;他的性情是温和而有人情味的,对狂热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像所有早期的人文主义者那样,伊拉斯谟也相信人可以通过启迪而达到完善,但事实显然是:派系斗争的思想会压倒包容与平和,因为它迎合了人类无休止的不满情绪。各种思想都倾向于谋取霸权,狂热是智力与精力结合的产物,但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任何思想体系,这是他们对民众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伊拉斯谟在文艺复兴之后的那个短暂的乐观、和平的时期,声名如日中天,但历史的推动力迟早会被狂热和偏执重新接管,他也将被遗忘。超越民族、包容全人类的理想,能被时代所崇敬,是一个短暂的幻觉;但若没有能抚慰人心的幻觉,人就会无所作为,人生会变得瘠薄。
  • Ericxiang
    12-04
    或许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源头之一。所谓的贵族精神、知识王国,无一不是架构在劳苦大众头顶上的彼岸世界。伊拉斯谟运气好,要是生在19世纪,估计能被人喷到死。
  • Aulis
    10-15
    (2019.8~2019.10.15 )《奥斯坦德1936》塑造的茨威格和罗特简直就是伊拉斯谟和胡滕的翻版,一个禀性温和的人,爱惜羽毛,在关乎重大的分歧面前,既不能与昔日的朋友撕破脸皮,也不能向对方妥协,只好婉拒不见,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一段深挚的友谊。同时,一个像伊拉斯谟和茨威格那样的人文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爱好和平反对暴力流血和战争,崇尚理性抵制狂热,恰恰是这样的人,在盲目信仰所致的热病侵袭绝大部分民众的环境下,注定无法保持中立独善其身,会被时代的的政治浪潮席卷吞噬,所以伊拉斯谟和茨威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变换处所,永远处在流亡之中,绝无长久供其著书立说安适休憩的土地。他们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只有期盼后世,依靠未来继承这信念的人传承下去。这是伊拉斯谟的辉煌与悲情,也是茨威格的辉煌与悲情。
  • Morgan
    12-23
    “有作为的人注定囊中羞涩,可怜的草包穿戴罗绮,才艺被统治者捆住手脚,思想精英无权无势,纯朴的正直被嗤笑为愚不可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 vacuum
    10-19
    我快把茨威格看完了,名家里面第一个读完大部分书的就是他吧。要被传教了,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 “个别的人能够煽动起民众慷慨激昂的情绪,但个别的人却几乎不可能使慷慨激昂的民众重新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