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内部
读书评论:
-
mármol03-11对第三世界理论的批评,稳准狠。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的批评虽有些过激,但极具启发性。
-
未名之匙04-09非常精彩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痛批“后殖民理论”两种主要版本:1. 第三世界文化民族主义,认为第三世界是无辜受害主体,殖民主义是一切罪恶根源,对进步和反动的民族主义不加区分(詹明信民族寓言论、《东方学》时期萨义德)2. “混杂”论,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低级认同,身在西方的第三世界(男性精英)移民才是最高级的文化政治主体(后期萨义德、霍米巴巴)。阿罕默德指出这两种差异巨大的“后殖民理论”分享着共同前提:对阶级、性别分析的压抑;对“西方”/压迫者的去历史化处理。延续此书思路,可以对今日中国大陆 & 华语知识界的种种互相冲突的后殖民理论乱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萨义德的批评和对马克思的辩护(5-6章)读来尤其酣畅淋漓
-
Ichi08-17可惜最有洞见的点(移民美国的后殖民主义者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共谋关系)没有太充分展开,看看德里克会不会讲得更详细吧
-
momo03-10有点像《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后殖民版,意外收获是脑洞到文学的纪录与叙述功能大概就在于她比图景式的摄影更“内心”更情感,又比单纯的材料和历史更图景更全面,留下足够多的线索供后人从不同角度解读。
-
Nautilus_4210-23詹姆逊第三世界文学作为一个理论对象的建构十分可疑,其本质还是一种毛主义中的一部分被后现代主义的挪用,最终这种挪用只能导致民族主义(有时是反动的)成为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唯一反应。对萨义德的批评非常有趣并且有力,必须批判性地阅读《东方学》和相关的文本。即使是在读这本书之前,萨义德所谓流亡或者自我放逐的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可疑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有力、清晰。这本书将是我对后现代主义拒绝的开始。
-
BOAT RAIN HEART10-15导论的确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的确很马克思,如果早看到“文学理论迅速而不断地放弃自我”这点,大概我也不会那样写毕业论文。确实需要在理论成为理论之后更多地去考虑更有真实性的问题,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但有个问题是当理论成为理论之后,一定要完全遵循它的规则、或者回到(依附、参考、还原)它所产生的语境里去处理问题才是合理的吗?小阿所谴责的萨义德的那种做法是一定不能被允许的吗?
-
Tobetough04-13嗯,“第三世界”这一概念确实失去了某种把握世界结构的穿透力。
-
pluszero06-20读了批评萨义德和澄清马克思论印度的两章,鞭辟入里啊。萨义德指责西方人把东方本质化,实际上自己也在把西方本质化;难以调和福柯的理论与自身学术训练所印刻的人文主义传统,不自觉地执着于把西方历史塑造成始自希腊的连续脉络;粗暴地把马克思归入“东方主义者”,却没有语境化他的论断,至少马克思是不同意印度有过“黄金时代”这种浪漫主义预设的。
-
易无04-26本书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中文序言和导论的界定性立场、限定性视野和基于阶级力量–社会政治团体的实践情况议论某种通泛化概念的手法。作者不耽溺于理论话语的蜿蜒缠绕盘根错节,避免了在宏观视野上出现恩格斯被广为批评的“经济决定论”与微观尺度的错位的窘迫。
-
戈达肥肥07-13太重要的文本,直接扬了后现代华章骈文的骨灰。
-
suzumiya12-08最犀利的果然是针对“第三世界文学”的一种文学社会学式分析,有点拉图尔的感觉。移民式写作,六七十年代激进氛围的残留,后发国家中产阶级学生的留学与“对抗性”,共同造就了萨义德式的拼贴化后结构主义,对民族主义和一种“第三世界”的辩护,却基本上置第三世界国家的诸如ysl原旨主义等苦难于不顾,将欧洲的殖民强调为一切罪恶的源泉,忽视了全球政治经济分析与在地的阶级分析,只是用六七十年代解放战争的遗产的光环,站在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为自己的激进性背书罢了。借用阿罕默德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所谓new left因为“发现第三世界”而产生,“再解读”引入的如詹明信式民族寓言批评等诸种理论成为其思想资源,而却置根本性的阶级分析与马克思主义于不顾,最后走向甘刘式的超克论,并被new era所收编,实属必然。
-
艾吉奥01-29内有几处校对失误。 虽然译者觉得作者第三章对詹姆逊的批判比较有影响力,但我认为作者第八章对三个世界理论的分析更精彩,也更有实战指向作用。
-
张茶客07-23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不是只有三个世界,也不是只有中国和美国。欧洲承担着避免世界变糟的责任,但亚非拉才有让世界更好的潜能(好像又重复了毛派的三个世界?)。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英美港台的后殖民议题离我们有多远,这不是中国例外论,正如作者揭示的那样,它可能本来就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