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日本人」

读书评论:
  • 致虚守静
    02-28
    需要多读几遍。因为对台湾文学和历史不够了解,当中有些分析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当中台湾在支配的日本殖民思想,残存的中国民族主义和自身意识的三角关系中逐渐发展,那种身份迷思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结果,也需要当今尤其是大陆人以更多元的视角追溯历史本身去看待历史上的台湾和今日的台湾。
  • BBpanda
    01-04
    视角值得推荐,避免简单二分。毕竟雾社跟嘉农,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事件。
  • BOXING
    11-26
    2014年11月19日高桥哲哉交大演讲参考书单。
  • 惟文字间
    09-04
    如帕吉特做出的民族主义的“命题”和“问题”区分所昭示的那样,殖民者们划下的怪圈最让被殖民者难以摆脱的是,当你选择以认同谋求政治统合,或者制造出另一种抗衡当权者的本质化身份,都只会让殖民潜意识更久远地回荡在之后的历史当中——日本依靠台湾的殖民构建出帝国的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参照系,反过来夹缝中的台湾何尝不是习得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思考模式?皇民自然会随着形式的没落而消散,但是新的认同核心却随着对“台湾人”这个概念的反复编码和唤起而日益顽固。但吊诡的是,拒绝民族界限和清晰的形式划分的结果,往往是思考或者文学走向收效甚微、无法激起现实波澜的离散,但这种无效的申诉在殖民的年代里面却留下了最深刻的洞察。它们在历史上的无用连带地使得对他们的打捞也走向了无用,这或许也说明超越单一走向多重生命仍然是任重道远的吧。
  • C
    12-20
    大部分時間讀到皺眉,總覺得自己好像理解了什麼,可看完卻又忘記究竟理解了什麼。 有空再讀一遍吧。
  • 走过路过没遇过
    08-26
    试图收心找回阅读状态而读的第一本书,我需要一个导读呜呜呜。关于王晓波和宋泽莱的部分没什么耐心细细品,全书对我的启发和曾士荣的博士论文差不多吧。“现代化”和“殖民化”这两个概念在日据时期的具像倒是大陆学者忽略,或者说是不认同的。
  • カナ
    11-02
    翻译脚注还算用心 不过措辞主观性挺强的 同时内容相对空泛是原著的缺点
  • 两块钱
    10-11
    一直各種事情忙這本真的看了很久很硬 有深度但沒有《重構臺灣》那麼可讀看得很累
  • 六下
    10-25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不是想像的(imagined)共同體而是幻想(imaginary)的共同體
  • 隐清
    12-22
    流畅而极为铿锵有力的著作,台湾作为日本这一唯一东亚强权的殖民最早试验田而见证了日本从经济统制到全面皇民化的过程,但日本与英法的同化方针不同,受日本皇民化之后台湾人也自始至终都是帝国的二等公民,日本战败后的突然去殖民化和KMT迁台的”再殖民“让台湾人身份迅速翻转;日治时期产生的反抗是更多的是基于中国意识,但也有认为此时对大陆失望的情绪已催生了本土意识,对于雾社事件的解读也是各执一词,结局就是台湾人在历史的大潮中如同一叶扁舟,在中国、本土、日本之间左右摇摆迷离,成为了”亚细亚的孤儿“。
  • Alan
    04-19
    放到这书出版那年代,在美国学界(不止是东亚研究,更是殖民研究)估计算是重磅作品了。Leo爱好的那种结构性的权力图绘分析,和雄辩式的意识形态批判,在这书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好几个论断,譬如“日本殖民(非)特殊论”,“皇民化导致内化——殖民成为被殖民者的义务而非殖民者的责任”,“日本学界关注日殖时期作家的认同挣扎本身就是一种(殖民)症状”等,阐述得太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