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
读书评论:
-
奥古斯特11-11二刷。很棒很“前沿”,尤其喜欢Bowlby对“依赖”的去污名化
-
海绵宝宝迷魂记11-09确实质量蛮不错的一套书 精神分析 每次回溯童年经验与相处模式 都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 部分案例或实验略显冗长
-
己注销11-08很多实验和理论,不适合当作通俗读物
-
momo01-10没讲清楚,不是科普读物
-
纳兰04-30好枯燥啊几乎全是理论报告。关于怎么办的阐述的非常少,只是说明了一些案例情况而已。
-
lacertae10-08依恋可得性的不确定产生焦虑,焦虑反过来对依恋对象产生敌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恐惧与攻击性行为则是面临压力时两种不同的策略,并且界限不那么分明。大部分的父母,无意识地重复自己父母的养育方法,对待孩子,要超出自己的自身经历与我执,才能给予她最好的自己
-
心栽01-16来到碧山心境起伏开始阅读,陪伴我渡过很多个人孤寂时刻。
-
郭不怂覆舟哒12-08被信任的人,为另一个人提供了安全港湾,并且越是值得信赖的,个体越会把其当作理所当然。但不幸的是,个体越理所当然就意味着个体更可能忽视和忘记其重要性。个体自立性的一个基本成分是,情境需要时能够依赖信任他人,并且知道依赖谁是适当的。因此一个健康自立的人能根据环境变化转换角色,一个时间点成为别人的港湾,另一个时间点可以欣然的依赖某个同伴,以获取一定的安全感。
-
马昕12-06在成人身上发现的每一种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其实都是效仿生命阶段中一些正常且健康的人格结构形式。这些人格结构通常形成于生命最初的几年,甚至是最初的几个月中。为了与这种假定保持一致,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机制,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一种儿童时期的健康特征可能后续发展成为个体在之后生命中人格障碍的某种表现形式的特点。
-
乐乐的彩虹飞船04-05以前看的,一套,强迫症标记
-
Karinse05-15还是那么晦涩难懂,还是那么引人深思。不过作者变得自信了,他不像上一卷那么拼命地往弗洛伊德的理论去靠拢了,第一卷里的他真的是太委屈了,可能是第1卷出版以后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吧?其实我挺怀疑作者是不是有意布了这么大的局,123卷构思好了主题才慢慢地写。版权信息页面说的原标题是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1973,全大写),那他应该不是一开始就布好局的,123卷是作者翻译引进到中国时,才把这三本著作合并成三卷的吧。主要是讲分离焦虑,因为我有一点偏向焦虑型依恋,还怕狗(被吠哭),所以比较符合我的情况。内容上和无条件养育有一定的重合度。43.8万字。区图B844.12-49 272722 2888915
-
苏格老弟07-12小孩的焦虑不是来自什么力比多转化,而是依恋的缺失,而依恋又来自基因里,比弗洛伊德那套说得过去多了,作者其实是达尔文理论的追随者。
-
isismay01-18关于分离与恐惧的研究印象非常深刻,非常生动的描述以及详细的实验数据,很有说服力。且在咨询工作中连续观察到恐惧的症状与客体丧失的相关,折服。
-
譬如朝露11-08大部分恐怖症都是“假恐怖”,实质是依恋相关的焦虑。
-
小曾是条鱼11-11父母如果没有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孩子在信任他人方面会一辈子受影响。三岁定八十,有点无奈。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理想的爸妈。。。。直到能给我“稳定存在”感觉的人出现,我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多么缺乏安全感
-
知日雨林07-12还是很专业的心理学书籍,读起来不是太轻松。真正自立的个体实际上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独立形象。个体自立性的一个基本成分是在情境需要时能够依赖信任他人,并且知道自己去依赖谁是适当的。因此,一个健康自立的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转换自己的角色:在一个时间点,他可以为他人提供安全的港湾;在另一个时间点,他可以欣然地依赖自己的某位同伴,从而获取一定的安全感。——约翰.鲍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