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克莱茵

读书评论:
  • 青山病院院长空
    08-26
    对于反移情,内在客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过如果案例能够更完整就更好了。片段化案例还是留下了很多引发思考的空间和疑惑。
  • (●--●)
    09-16
    要承受他的感觉,而不是像病人一样释放/处理好感受,并把它们转换成思考/读的第三本关于克莱茵的作品,想用啃来形容阅读过程,九分啃一分吃hhh,不知道最终消化到脑子里的内容有几成,那就慢慢再读下一本吧~#2023/48
  • StepLadder
    06-03
    感觉比《阅读克莱因》更深刻,适合已经有一些临床经验的人去读,有好多感受我曾经体验过,但是我没有能理解。所以综合来看客体关系还是更适合理解,诠释就还是得先打好基础再说。
  • fish
    06-01
    来来回回听了十多天,很多东西需要细细品味。感觉字字珠玑但是进不了脑子。。。不知道是什么防御
  • 消逝的冥王星
    03-14
    对Klein的理论发展做了全面梳理,读起来前两个部分还是比较顺的,第三个部分就开始磕磕绊绊,尤其是第三部分后两章。
  • 杲朹
    07-28
    每个字我都懂,连在一起我不懂了
  • Abby
    09-14
    终于啃完了,一度陷入不知为什么就感觉很厉害,后面终于感觉读懂了一丢丢
  • 赫拉扎德
    08-15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着非常矛盾的心理感受,偶尔会对书中案例的分析方法感到没有神经科学上的依据而不舒服,想要反驳。但是在阅读到移情与反移情的部分,又有点理解了身边使用克莱因流派的同行们让我感到不明觉厉的尊敬的原因——他们一直在将自己作为被投射的客体,直面复杂微妙的冲突和复杂的情绪。阅读完本书以后特别赞同业内的共识“国内真正能把精神分析做明白的都是年过半百的老法师”。没有时间与阅历,很难面对自己,面对汹涌神秘的精神分析。
  • 茉莉叶
    07-22
    里面的案例印象深刻:从孩子的游戏中,解读出孩子的内心冲突,比如相互碰撞的马车,通过联想—诠释—回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当冲突被呈现出来,孩子内心的焦虑、痛苦的情感被表达和涵容之后,孩子的心理结构就被扩展,对他共情的精神分析师被孩子内摄,成为他的内在客体,成为他自我心理功能的一部分,那孩子以后就有了自己处理类似困境的能力。总之,无意识幻想中,我们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的关系,都是自体与内在客体的关系,是内心世界的展现。
  • 杰克之路
    07-16
    临床案例的诠释部分,只是阅读就很有挑战
  • yiyu8908
    07-09
    相比案例部分的描述,更喜欢概念本身的梳理和通透简介
  • 排排
    08-24
    比较全面通俗地讲解克莱因学派,唯一的缺点是案例都是片段化的,不够深入
  • nek
    08-28
    用临床案例说明了一系列克莱因学派的关键思想,也展示了精神分析如何在临床中检验理论/分析的有效性。梳理了克莱因学派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从诠释有关部分客体的无意识幻想以及移情对过去的重复,到关注移情作为此时此刻的分析互动中的作用。“这是一种对医学科学的盲目效仿:拥有一致的,定义明确的分类,会带来持久与稳定的感觉。...病人变成了一个病理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带有冲突的人。毕竟,病人作为富有情感的,处于挣扎中的同事,才是精神分析师寻找的主观实体。这是精神分析成为主体科学的标志。”作者很通透。精神分析不应该用自然科学来自我阉割,而在自身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澄清上还可以做更多努力。
  • O
    01-28
    前期看得挺顺,后面的翻译就有点感觉不那么认真了,校对也有一些问题。但都不至于影响到内容的理解。作者把克莱因的东西算是整合在一起讲出来,有很多对病人的理解很受益。对直接阅读克莱因的著作很有帮助。还有就是,因为不知道原文是什么,个人认为,里面对“投射”和“投射性认同”两个名词翻译的用法有些不恰当,有些阐述更像是在描述“投射”,但是书里全部都用做“投射性认同”这个词了。
  • 陆路
    10-20
    这本书配合俄狄浦斯情结新解,以及Ogden的心灵的母体来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巩固,尤其是第三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