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记录

读书评论:
  • 寒凌旭
    07-28
    非常当代。与其说这样的视角和表达属于年轻人,不如说它更符合人性,是关于人的自我探索。书中满是对于幽微情绪的精确捕捉和恰到好处的描摹,心理记叙则让人不时想到伍尔夫。视角和感受都非常适合电影化。感情是流动的,人和人的关系同样如此。如果仅仅把它当21岁女生和三十多岁大叔的年龄差婚外恋读,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无法好好体察人性的人。书的宣传语是“在危急关头,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我们究竟要爱谁。”的确会吸引一些读者购买,但这未必是书的最好概括,至少就我的阅读来看不是,有句豆瓣短评其实更贴切——“我们如何不去使用社会价值体系来看待与发展我们和身边人之间真实的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年轻人的确是更棒了。看到很多人批中文版翻译烂,阅读体验其实还可以,但英文版应该更好,应该找来看看。
  • 安全出口
    08-17
    作者怕不是爱尔兰版的安妮宝贝吧,这本有点太青春伤痛文学了,而且婚外情都能写的这么文艺,真的是爱让我们朝气蓬勃啊~
  • 寒知了
    07-24
    吹一波蜗牛阅读,有了蜗牛阅读我少买了不少名过其实的书!看三分之一失去阅读兴趣!开心,省了30块!
  • fushia
    07-31
    最近连读两本所谓知识分子式小说(我爱迪克和聊天记录),最巧的是聊天记录最后尼克和弗朗西斯还聊到了我爱迪克作者的最新小说,这种cross reference的感觉奇妙而有趣。但在我看到一半被这个一方面双标且作另一方面总有理论来justify和分析自己的女主烦的不行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知识本身的迷恋。为什么有知识装点的小说在我的价值体系里总是排序更高?可能是在里面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 阿枣
    06-20
    终于出啦!撒花。去年完成的一个作业。希望没有辜负它。
  • 叶扬 | 独眼
    08-05
    是手法新颖吗?不明白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赞誉……没有任何无人提及的新东西……我觉得没有我写得好(困惑)。
  • 阿巴厮
    07-24
    又翻看了一下中文版,人物心理这块依然觉得精彩,没什么大不了出彩的故事,写出了很了不起的心理状态。三十几岁的完美懦弱帅哥,怎么不让二十一岁的女孩着迷。
  • 只是世界尽头
    07-24
    就冲着这结尾我想给负分
  • Somerset
    06-29
    误删了一次评论。读过原著,Sally Rooney可以说是我今年的阅读最佳,相当喜欢。只是这中文翻译有点吃力,来自试读本:“博比和我第一次遇见梅丽莎是在有天晚上市区的一场诗歌活动上,我和博比一起表演。”当头一棒。翻译减分,略可惜。但翻译确实不容易,鲁尼的原文的简洁很难用中文完美表达。五七老师批评说她止于分析,但我恰恰喜欢这点,因为在这时代下或许已经提不出完美圆融的解决方案,不如我们各自横冲直撞。20190804
  • 司尧
    07-22
    我猜原作者应该有着水仙式的自恋情结。以及 此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差了
  • 毛绒绒
    07-26
    我的天,宣传语真敢写。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太消耗我的耐心了,对话来来回回,除了一些小机灵,绝大多数是耽于自我试图用新范式自我赋值热衷讨论主义理论实际上却逃离不了最世俗的定义的年轻人们,底色翻来覆去写着无聊。但作者确实很聪明而富于感受力,可惜故事的趣味格局有限,作为畅销书尚可,对标什么塞林格。对话流走得百转千回复杂敏锐,却是那么一击即碎,底下是芝麻大小的生活麻烦,在这自我鉴赏中消解了自己的力量,只剩下盘旋、盘旋,盘旋在意义之外。(顺带一句翻译真不怎么好 很多明明可以好好说话的强行改造成完全与语境异质的土味用词干嘛
  • Heloise
    07-29
    没读完,太无聊了。现在小说不好看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和编辑都太圈化了,在一个小圈子里,接受精准定位的推荐,完成一次次从个体自恋到小集体自恋的循环。这个作为文化现象的大文本,远比小说本身更能照见网络时代。
  • Y
    08-03
    实话实说,我认为上译完全不应该如此不遗余力的营销这本书,甚至有让人产生“这是90后英语文学标杆”的错觉,它只会让人震惊于90后的文学文平居然如此之差。差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作者字里行间引用了很多真正的文学作品,让你知道作者读了很多书,但她写出来的东西同时也很清楚让你明白,她甚至连那些书到底是好在哪儿都没看出来。智商水平连阅读都有问题,成为作家先天就缺了条腿,独腿能蹦跶成什么样,可想而知了。如果我真信了上译出版社的鬼话,看完这本书我就要为伟大的爱尔兰文学传统流泪了,你们的后辈真的不行,这死都没法瞑目,特雷弗你死得最近,有请你先复活,叶芝乔伊斯贝克特奥康纳等等麻烦垫后,同时辛苦吉根托宾班维尔活久点儿,毕竟后继无人,惨
  • 把噗
    07-18
    读到2/3烦了,没完没了,故事就是短篇的量。萨莉鲁尼显然有过人天赋,对于女性心理的侦查真实准确。一种经验式的状态描写,而非普鲁斯特式的分析,正如书尾所说,“要明白生活你需要先经历它。你不能总是做一个分析的人。”证明:《那不勒斯四部曲》(而不是《2666》)为21世纪的小说做出典范。
  • 57
    07-24
    一下就看进去了,透过翻译能猜想到原文的弹性,顺滑而跳跃。句子的长度和节奏,不仅是语言上的策略,是来自人物本身的不断顾盼(分析和自我分析)。这的确是全新的时代性格,社交媒体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我们早就已经这样生活,但很少人意识到可以这样写作。遗憾的是,这个故事以层层的观察与推敲之名完成的还是一种自我注视,除了再次确认了那种普遍弥漫的平庸的痛苦,没有提出更新的问题,就像作者在结尾所意识到的。这是整体上止于分析的一代,精彩的不再是行动和遭遇。
  • Winteral
    07-24
    好无聊的小说,资本主义的忧愁,我一个骑电瓶上班出了车祸去医院看完病又回去继续上班的打工妹是不会懂的。
  • !o!
    09-22
    很好看,作者很有天赋。豆瓣最赞评论“好无聊的小说,资本主义的忧愁,我一个骑电瓶上班出了车祸去医院看完病又回去继续上班的打工妹是不会懂的。”一开始引发了我的好奇,现在我只觉得她傲慢。2021.8.14读了第二遍,还是很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