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读书评论:
  • BJMYAO
    09-29
    读了汉到六朝的部分,鞭辟入里。央地财政关系是一条主线。
  • catse
    07-27
    说是古代其实就是汉唐时代的财政制度,以唐朝为分界线,中唐以前是典型古代的财政体现,较为原始,中唐以后财政转移为户部财政逐渐确立中国的财政体系,作者严谨深刻认真地分析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抽丝剥茧地分析中国古代的财政体系的演变过程,专业性较高
  • 逆风飞扬
    08-04
    汉,北魏,隋唐税收力役的变化,中央逐渐把控,算法不断细化,就是缺乏现代财政制度,社会波动很容易崩,拿力役补足效果不理想
  • 羡龙在田
    07-20
    終於算是粗過了一次。這本書作為著眼點很广的通史,為讀者提供了認知財政的一個框架:物資的徵收与再分配。作者通過梳理力役和戶口來確認徵收單位一類的信息,梳理地方和中央財源,圍繞中央財政的支配力,對于唐宋之變進行了思考。除了本書的文風比較硬之外,很難說有什麼問題。讀後對於我理解財稅徵收單位,影響財稅分配的因素以及財務控制的力度和效率之關係都有啟發
  • 百花谷香千里
    08-20
    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
  • 白先生
    08-25
    从《货币战争起》,像我一样的爱好者开始阅读经济书籍,研究财政在历史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往往我们会发现权力与游戏下的另一个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是客观的,令人不解的事实总会有更合理的解释,也许财政史是一个不错的角度。如果有缘读到我的这篇书评,也同样对财政史产生了兴趣,那么我建议您将本书列入自己的书单。
  • 侯粉
    08-22
    这书读到一半逐渐有越读越薄之感,到了第十三章才明白作者为何在序章里对“帝国”如此定义,以及作者口中“帝国解体”的含义。古代中国的财政史根本上是皇权的支配欲与社会的商品经济倾向【较劲】的过程。东汉以来,中国国家的动员能力巅峰期大概在北魏三长制改革到唐初这段时间。但随着农田实质性私有化的逐步确立和帝国外战需求的骤然增强,农民参与非雇佣性质的动员模式的机会成本愈发上升。自盛唐以降,以张说、裴耀卿的兵制和漕运改革为契机,以杨炎两税法为节点,国家终于高调地拥抱市场,雇佣成为社会动员的主要手段。中央财权则自中唐至宋初经历了先降(相较于北魏后期)后升的坎坷。
  • 校书郎公子熙
    02-03
    作者在序章已说明本书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财政收支关系进一步考察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并阐明社会再生产与国家支配的特质。在“唐宋变革论”的影响下,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也只是从汉至唐。作者立足于传统史料文献,吸纳全新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历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模式和人民承担租税、徭役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征收的标准,理清了赋役制度变迁的过程,揭示了不同时期的赋役制度与国家支配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发现,以“户”为征收单位的古代,承担赋役的条目、额度、时间都是随着社会生产与国家状况的变化而适当调整的。本书有一定的难度,建议阅读前先做做功课,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赛雅颂
    11-28
    与后半段的财政史研究能够做比较与参照
  • 故纸斋主人
    10-04
    经济史研究的必读之作,非常详尽地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财政制度,细细读完大有裨益。
  • 08-12
    日本学者的基础工作普遍做的扎实,起码有工具书属性。
  • Oujisama
    07-02
    讀了一部分。以我自己的研究領域來看,渡邊信一郎的著作在東洋諸家中自成一格——其研究關懷大多落在國家、統治,往遠講,是戰後史學國家論學術脈絡下所誕生的思考,數部橫跨秦漢魏晉隋唐的專題之作,雖然具體研究對象不同,但其歸旨皆在宏觀,與一般長期從事某一領域研究的日本學者不同。對漢代賦役供給形式與財政國家的編制的具體形態,在制度的考辨上,並未超出其所引學者的成就,而亮點在於從國家的視角將稅、役體系結合起來思考(包括對東漢地方官吏制的認識也是這一視角),背後對話者為實為韋伯和馬克思。其實,我想這種論述風格的研究應該會很符合中國學者的閱讀口味,既有對經典材料的討論,對前學的成就也是拿來就用,不拖泥帶水,結論框架完善,可複製照搬。問題在於框架很大,但納入的材料及對具體對象研究非常片面,也是調子高的通病。
  • 赤羽
    05-30
    这本书有一点阅读门槛,需要读者对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渡边信一郎并没有拿出太多篇幅去讲框架知识,所以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的话,可能读起来有一定难得。渡边信一郎本人是“中国史学研究会”的成员,这个研究会是80年代左右,一群出身京都大学的学者成立的。“中国史学研究会”继承了“京都学派”的研究理路,但也吸纳了“东京学派”对于农民经济、生产力与马克思史学的历史分期论。作为研究会的一员,渡边信一郎的研究思路立基于两种不同的学派之上。他格外重视研究土地所有权的分化与职业分工、阶层化等不同线索,以此来论析中国传统专制国家的构成。所以在这本《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中,我们能看到他扎实的史学基础。渡边信一郎将各类文献材料一一比对,既给出可靠的解释,又给出他个人的见解。
  • 如是如是
    07-04
    读了唐代部分,史料分析很细,有启发。
  • 咏叹
    03-19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幽灵
  • 汲古脩綆
    12-22
    重点看了汉魏南北朝的部分,唐代部分由于没有知识背景,读的十分粗疏。渡边信一郎研究经济史的特点在于从国家的视角切入,注重王朝政治架构对于财政的深刻影响,而不是划向经济决定论或是就经济言经济。比如他关注汉唐以来的国家与地方财政分割,拎出了北朝国家-地方财政逐渐二元化的趋势,但也关注到这并非所谓地方财政独立,背后透露出国家对地方财政的干预。后来北宋彻底完成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而这一转变的动因却在军事制度。此外,渡边十分关注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并借用韦伯“庄宅式经济”为古代中国的财政定性,与近年来刘志伟提倡的“贡赋体制”或“食货经济史”,可以对照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