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家书

读书评论:
  • ~OlinonilO~
    03-03
    这一封封的信连系着一个家~电话和网络让通信方便了不少,但我依然对写信更加推崇,虽然我也不写(๑>؂<๑)落在笔下更有内容也更有思考,最重要的是更有回忆~传递出一个人的完整想法,不会像电话或者微信那样随时被打断岔到别的话题上去。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了解吧~对于拮据和一个人在外的孤独这两点感受最深,如果十年前我也能写出来说出来得到些安慰,现在会不一样吧~~
  • 月小兰
    02-17
    我也想有人写如此这般的家书
  • 木卫二
    01-23
    在牛津和伦敦的五年时间,手握那么多孤独与时间,压抑与困窘的奈保尔,通过家书与特立尼达岛的父母,在印度的姐姐鸿雁往来。除了爱与问候,这些书信大致分为两个面相:父亲渴望通过一家人“在英格兰最后的希望”的奈保尔,实现文学梦想——最重要的是希望儿子奈保尔成就梦想。另一个面相,他们饱受经济借贷的压迫和大家族姻亲的烦恼,但老爹还是担心儿子的精神状态,害怕他变成一具暴走的骷髅。最终,奈保尔写信劝诫妹妹,不要生太多子女(最终他姊妹大多只生三个)。
  • fraysa
    08-21
    其实能成为那样一个无话不谈的平等家庭真的很不容易 想想父母永远为孩子付出的多
  • aalouie
    02-18
    都是从生活中一点一点蜕变而成的美丽蝴蝶
  • 黑Nancy
    10-10
    家庭教育的范本。真诚感人,非常好读。强烈推荐。老奈保尔值得全人类所有的父亲学习。真的令人羡慕和敬佩。
  • 白狐公子
    05-18
    絮絮叨叨的家书,读起来却轻松又不乏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青年时期也曾困顿不堪,没有钱,怀疑理想怀疑生活,书信里都是最直接的底层家庭微小的生活挣扎。
  • tristan
    10-02
    #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 Akashi
    09-30
    除了羡慕对自己的意义好像不大
  • 07-11
    读完,有点长,评论有空来写
  • 芝麻糊糊大尾巴
    04-04
    爹这种东西,穷一点真的不怕,长久来看,拼的其实还是文化!
  • ζωή
    07-19
    奈保尔在信里说钱不够花,姑娘又没追上,考试老师打分给低了,历史上的大人也为鸡毛蒜皮的事儿发愁,读起来还真宽人心。爸爸姐姐都是满满的爱回应,爱还真是人间的好东西。
  • 陆钓雪de飘飘
    08-12
    1717+(第1700本忘记了)。没错!我是个矛盾的人;但是我认为我并非孤例。比如培根,据说“他的道德品质异常复杂”。说那样的道德品质异常败坏,大概也没问题。然而,大家普遍认可培根是“人类中〔智力〕最强大、最敏锐者之一”。否则就是麦考利又夸大其词了。再看看戈德史密斯:“他写作时像天使,说话时像可怜的鹦鹉。”还有博斯韦尔,他所追随的伙伴嘲笑他。后来,他为那个人写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传记。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这些人的外在,而在于他们可以召唤出另一个自我。他们可以让自己沉浸于某种精神状态之中,这种状态让他们创作出作品。难怪威廉·詹姆斯说人拥有多个自我。他也许是对的。我认为他是对的。你可能会唤醒创作的自我,或者政治的自我、放纵的自我、诗人的自我、神秘的自我、圣徒的自我。
  • 艾斯贝兰萨
    03-11
    奈保尔这一家子人都有点意思。难怪奈保尔能写出这样的书。&读信件集的感觉挺奇妙的。明明没人在有意识地写故事,人物和情节却会自己充实连贯起来。
  • mooncake
    02-02
    越看越觉得奈保尔他爸是个神奇的存在。仿佛天生就知道怎么当爸,怎么同时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
  • 半生瓜
    03-17
    以前读过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那版,但是感觉删节很多,所以有时候有断裂感。这本书是增补版的全译本,不但细节详实了许多,而且注释也恰到好处,能让读者了解到必要的细节。奈保尔家书我觉得比傅雷家书要好看一些。傅雷家书里的鞭策感太强,但奈保尔家书里,父子、姐弟等的情感碰撞,以及互相鼓励,在情感和互动上,似乎更有感染力和共情力。想到一个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豪,在牛津求学时也曾为自己的写作理想迷茫过,但又不断地努力,学习、阅读,还要为了挣钱、计划花销而头痛,就觉得好像不管是世界的中心,还是世界的边缘,其实离我们都没有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