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之塔

读书评论:
  • 香榭丽舍30号
    11-25
    流水账,人名实在太多了,有点缺乏主旨。但是,丰富的史料是亮点,为我们塑造了战前的政治生态。第一章:传统英国(还是霸主)的政策和上流社会的无所事事第二章:无政府主义兴起,比之社会主义竟更为激进第三章:美国传统新时代的理想主义被扩张主义者踩在脚下第四章:德雷福斯事件下的左右翼,反犹主义,国家和个人,军队和政府,教权主义都找到了旗帜。第五章:海牙上各国的蝇营狗苟,帝国主义虚伪的合约第六章:尼采主义:慕强和逆德,施特劳斯第七章:工党崛起与贵族衰弱第八章:社会主义两条路线的争斗,原教旨和修正主义。一战前各国的民族主义(激进)和社会分裂都达到巅峰,科学,经济繁荣下多余的精力无节制地一触即发,能考虑后果的人只是少数,刺杀事件只是最后的稻草,德国是真的自大。关键不在物质多少,而是不满足
  • 友利奈绪
    07-11
    最喜欢的一本书,心中的满分神作,揭示了各个国家各个阶层在一战前的心态,探讨了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三种思潮在一战前的更迭与影响,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德法爆发,为什么昨天还在为了面包和资本家抗争的工人今天会扛着枪走向战场。书中涉及的德雷福斯事件,劳工权益,女权运动对认识当前的世界也不无裨益。这本书既是昨日世界的肖像,又是今日世界的缩影
  • ds
    05-22
    写的像散文的历史书,充满了4K画质般的细节描写。
  • 羊小熊
    05-27
    塔奇曼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也是我最钟爱的塔奇曼的作品。
  • 时笙
    10-13
    【藏书阁打卡】作者通过对一战前几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文化或社会运动的讲述,以几个关键人物为切入点,勾勒了一战前世界的肖像。觉得比较难的是作者对素材仅进行了筛选,她的考量藏在文本背后,而不对给出的素材进行分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琐碎感非常强烈,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历史小白,读完只能大致感知一战前的世界是怎样的状态,那些事件与战争爆发可能有何种联系。但是从书中大量的素材中,看到了一些其他内容,比如反犹主义、反同态度(王尔德事件)、被剥削群体的极端贫困、无政府主义的暗杀。有趣的是文艺界音乐界的大咖轮番登场,看到了他们除了文学以外、在政治中的参与。总体来说不好读,但是顺着这本书的内容再去看《八月炮火》可能会有别样的收获。德雷福斯事件中的左拉和耙耳朵天才音乐家施特劳斯让我印象深刻。
  • Raindog
    12-29
    就像一场无比壮丽辉煌的歌剧。
  • Antigonus
    01-04
    首先本书是通俗向,所以写作手法比较不学术,注释不规范。不过瑕不掩瑜。作者对材料的掌握和选取,堪称完美,对政治和社会层面都有较多关注。脉脉含情又不时含讥带嘲的文风,把那个战前“黄金”时代一切秩序、文明表层底下的欲望、不安、纷争都摆在了台前。第四章和第六章尤嘉。
  • 卖杏花
    06-17
    八月炮火非常好看,这本一般
  • 坏人伯
    02-15
    读的第一本芭芭拉塔奇曼的书,需要先适应作者的风格,然后消化庞杂的内容和内容背后的思路。威廉曼彻斯特、约翰托兰、威廉夏伊勒等记者如同新闻纪录片一样的细致笔法是一种讲述现代历史的方式,霍布斯鲍姆、托尼朱特、约瑟夫埃利斯等学者用流畅的语言展现学术的厚重又是一种讲历史的方式,奥兰多费吉斯、伊恩布鲁玛虽然是历史学家但文学式的笔法又是一种讲历史的方式,芭芭拉塔奇曼像哪一种呢?不好说。她可能是有意选择了一种杂糅文学、历史、绘画、新闻纪实的方式,描摹她所理解的1900年前后的世界。后来的人知道这是一段通往世界大战的旅程,但置身其中的人不可能有这么目的论的看法,他们各自维护自身的主张,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猖狂的民族主义和乐观精神,还有人类构想出来的所有政治理论,都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德雷福斯事件引人深思
  • 江海一蓑翁
    06-15
    塔奇曼的这本书应该被界定为历史散文,而非史学论著。她以一种极度流畅、诗意的文学笔法,将一战爆发前西方世界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面貌,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类似于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一书。不只如此,塔奇曼还通过他的叙述,把一战爆发内在的社会和政治变迁动力,交待得非常清楚。尽管欠缺专业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但无论是从可读性,还是从向大众普及历史面貌的科普性角度来说,本书都堪称是上佳读物。或许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本来就是历史作家,而非历史学者。
  • 三辉君
    06-30
    上个世纪的开端是1914年八月连绵的炮火,一声声枪响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事后,许多跨越这两个时代的人忆起战前世界时,用上了“黄金时代”或“美好年代”这样的字眼,这些字眼意味着安定、富庶、自信、和平。但是,一场大战可能生发于一个“美好年代”吗?这是塔奇曼之所以写作《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的原因,她想描绘战前世界真正的景象,那些有着暗示意味的对立、狂热、暗流;并以此探索这场大战的由来。
  • 扭腰客
    06-19
    大英帝国缩回了英伦三岛,美丽新世界变成了美帝国主义,大清帝国变成了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国命运的诡异,可见一斑。
  • 维舟
    05-03
    对各国、不同群体及人物的群像描绘十分生动,但略欠缺历史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当然,或许作者作为历史学家的兴趣就在于“呈现”,而非“分析”
  • 晓林子悦
    11-15
    读塔奇曼的第二本书,仍然不喜欢。牵扯、碎片、跳跃、小说笔法、系统不好、深度不够……总之不合口味。不打算买新著了,省钱了嘿嘿。
  • 月亮上的六便士
    04-16
    塔奇曼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曾看过她写的关于一战的《八月炮火》,极好,强推。这次看到中信出了一整套她的作品,其中这本骄傲之塔据说是她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五十万字五百页,我刚开始看,初步印象:翻译流畅,值得推荐。关于战争,我认同茨威格的说法:“与理念毫无瓜葛,甚至与边界也关系不大。除了多余的力量之外,我无法做出其他解释。40年的和平所积累起来的内在动力如今在寻求暴力的释放,结果便是这场悲剧。”这本书和其他一战书籍一样,在孜孜不倦的寻找答案,为什么西方世界在那样一个开始走入工业化蒸蒸日上的时刻偏偏走向了自我毁灭,为什么没有预兆,为什么不能避免?战争与瘟疫都是调节人口的极端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走向繁荣,其实死神的镰刀早在颈项旁闪光。
  • 09-04
    三星是给出版社的。太不负责任了,翻译烂,错误百出。中信你出出鸡汤和屌丝心中的高大上成功学就好,请远离我的塔奇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