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与骑士伙伴

读书评论:
  • 雨字头的文
    11-29
    “骑士伙伴”是斯通先生唯一的热情所在,出于善良的目的,他推出这个计划,但被温珀先生所利用,于是计划的目的被市场商业化,斯通的热情渐渐被磨灭,生活又归于孤独。“骑士计划”就像今天的许多产品,创始人出于单纯的目的创业,当蛋糕慢慢做大,一不小心就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和产品都一步步走向毁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物质甚至创造出来的产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初善良的自己。
  • 树骨头
    12-28
    作者写出这个60岁老人的时候才三十出头。惊人的观察力。
  • 船长
    11-27
    30岁的奈保尔把60岁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写的如此让人感同身受,真是个天才。
  • 木手
    02-03
    难以想象31岁的奈保尔能够写出这样真正“苍老”的小说。平凡人的生活,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暮年可能还不如斯通先生呢。
  • 零度倾斜
    11-18
    值得一口气读完的好小说。故事很朴实很平常,甚至可以说没有惊心动魄,却很吸引人。奈保尔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将生活中如灰尘般的细节、孤独的内心、微妙的人际关系写活了,并且让你也感同身受。
  • 惘然
    07-03
    奈保尔对自己笔下的人都太不好了……
  • junepig
    10-19
    有点在意为什么要把Mr Stone中的先生,在书名翻译的时候省略掉。主旨可谓鲜明,大概就在于人生的意义,然而斯通先生已是六十岁的暮年,即将从职场隐退,在故事的一开始,也已认定人生是用来度过的,当下不足为奇,定格后的回首才有意义。奈保尔的叙事有种不紧不慢的平静感。所以故事的张力,就在于忽然冲破这种定式和波澜不惊的平静。经历冲破后“哧”地一声暴露的空虚,才让人无法不直视。“骑士伙伴”的点子好妙,也好讽刺好荒谬。奈保尔的犀利,在这部50年前的小说里显露得近乎残忍了。
  • 千江有水
    12-20
    老是想到一双胖乎乎的、没有皱纹的手, 阔步走着的奈保尔
  • 一笑君山
    07-07
    第一次读奈保尔的书,故事是典型的孤独的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找寻,最终发现人生是一片虚无。奈保尔用准确、客观的笔触一路引领着主人公从孤独走向孤独,像是英伦半岛的雾气里掺杂着冷峻细雨,让试图出门改变世界的绅士也无可奈何。
  • 岩井俊七
    08-04
    三星半,斯通老先生与公司骑士伙伴与猫的故事,开头与猫的对峙到日后的和解,似乎也暗示着“服老”的心理转变过程;垂垂老矣的身心变化,即便有伴仍风中寥落,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出发点佳,但是脱开非洲、多重文化背景等奈保尔的擅长元素,感染力下降了不少,也许与篇幅较短也有关系。
  • Aulis
    07-30
    整本书从头到尾即是对于人如何对待自己逐渐老去这样一个事实的探讨。斯通不愿意面对这事实,想尽办法采取各种策略逃避老境的到来,可惜终未能达到目的,不得不去面对人生真相。他也知道,只有自己写下骑士伙伴企划书的时刻才是真正的唯一快乐的时刻,从此以后的行动都失去了意义,沦为单调无趣的消遣,最后所说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春天”更像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乐观主义宣言。多次出现的校园操场上的有象征意义的那棵树,遵从宇宙的自然法则,随四季更替完成从新绿到落叶再到枯枝的轮转,它是斯通先生的生命之树,他把它看成自身的一部分,与它对话。身外之物并不重要,重要的肉体终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衰朽凋亡。被他回忆过去、童年与十七岁的部分深深打动,年少时我们或许对未来的展望太过理想,对前路一无所知,才会在日后像斯通那样为自己的天真心痛。
  • 三笑玉蜻蜓
    11-27
    书名起的很有趣。他不是个摧毁者。世界在他周围倒塌。但他生存了下来。
  • # 斯弥 #
    01-14
    一个抱着生病的娃的我,居然还能看了本书⋯⋯
  • 虾米
    10-22
    奈保尔真是写尬聊尬活的大师,并且还把这么悲催的东西写成喜剧。想想他用同一手法写的毕司沃斯,讽刺的外表下倾注了满满的哀伤与同情。本书中,主人公心底珍藏的那些“最纯粹的感觉”脱口说出便是些“胡扯”,世上最悲剧的莫过于自己悲剧的一生完全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笑话就笑话吧,但痛苦是那么真实
  • Luke
    12-04
    这本小长篇在奈保尔的著作中并不突出,其实不错。30岁的奈保尔在1963年写出了一本关于公司老职员的好书。
  • 吃本妖一叉
    12-09
    奈保尔并没有交代斯通先生的来处,他结过婚吗?之前的生活怎样?没有说。失去等于没有拥有过,死去就是没有存在过。故事在这种存在焦虑中开始。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头斯通,迎来了他的新婚妻子和此生事业巅峰。毫无疑问,他一定会被生活再次嘲弄。一生就要过去,他还没能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故事的结尾,他平静了,不再挣扎,这不是一个想通后的选择,他必须平静。这个看似温暖的结局,恰是奈保尔的残忍之处。
  • Vo
    11-07
    最后一部分将人对于世界那种起伏不定的感受描绘得很好,从低落到澎湃,再从澎湃到低落。在这种永恒的秩序中迎接归宿。小说中描绘斯通先生的成功,他写道“在成功的巅峰,他感到了疏离,想到的只是迫近的空虚和黑暗”;描绘孤独,写道“心底里那些最纯粹的感觉,原本都不应该说出口”。我想,这些地方就是所谓现代派小说最精华的部分,它超越技法和情节,显得深切而真挚。又,奈保尔很喜欢嘲弄笔下的角色,挺俏皮的。
  • 素鱼
    12-04
    一个孤僻、偏执且无爱的老人。在生涯的晚期一次次的寻找生活中新鲜的血液,又发现自己原来始终都置身在这一切之外。整本书翻过,字字写的都是惶恐与孤独。
  • SeaHoney
    04-09
    (后)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于生活以及精神状态的呈现压过了情节的曲折,这里少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但到处是令人沮丧、失望并想起自己的真实而破碎的细节。
  • 影随茵动
    09-12
    斯通与骑士伙伴写于1963年,当时奈保尔31岁,而小说主人公斯通先生62岁。很难想象31岁的奈保尔能够这样细致如微的再现一位即将退休老者面对迟暮与死亡迫近时的惶恐。比起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中带有专属性的情感,此作好像更具共性。不过31岁的奈保尔还是在结尾时把即将蔓延的绝望收回囊中,与其说他仁慈,还不如说心境多少还是裹挟在岁月之内。如果时至今日,奈保尔再重新抒写的话,想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尾。PS:当我越来越多的阅读奈保尔作品时,真的是越来越感受到了他的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