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译文经典)
读书评论:
-
Bebe De Silva03-30我不知道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这个翻译真的有病。
-
九章短长07-26翻译太烂了,莫名其妙的儿化音、冗杂重复的词语、用错的成语,把原本精妙的心理描写和小说结构拆解得冗杂庞大,强迫自己看完。由于译本关系,短期内我也不会再看第二遍这个故事,哥特式鬼故事,个人理解倾向于女教师心理畸形,没有鬼的情况更可怕。
-
Odelette.M10-16翻译一股奇怪的腔调,堆砌词藻,废话连篇,看得直恶心。女教师和女管家一派歇斯底里精神衰弱的模样,对话莫名其妙,穿插着扭曲的伦理道德观点。实在不明白女教师为什么不能有话直说,非要一直在兜圈子,直接问孩子看见鬼了没有不就完了吗?整本书的气氛就像南方秋冬季没的连绵阴雨天气一样,令人腻烦。
-
秦小瑾04-09久仰大名,一读可以说是相当精彩了。有鬼无鬼,乃至政治隐喻、精神分析,这都是理论家的事情,我想谈谈詹姆斯的小说艺术,即对简单情节的圆滑的、缜密的、丝丝入扣的组织。《螺丝》不同于通俗文学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为了满足“阅读欲望”的写作,并不执意去解开谜题,而像译者说的那样是在不停地打开盒子中的盒子,到最后也猜不透,这就很精彩了。总之,读书的时候恐怖是有的,渗人也是有的,故事本身并不难读呀~又黄昱宁的翻译很好,让人想去拜读大师詹姆斯的英文原著了。
-
洛阳小流氓04-24首先书名取得就很现代感和心理主义,从三四章开始,描写奇峰迭起,过渡到彼侧黑暗时的混沌感清晰地描绘出来,对文本自身足够自信,丢开“圆环式”的取巧结构,这点从文字上的体验来说接近《呼啸山庄》,一个复仇成功之后唯一觉察的淤积感,一个在听完故事后把获得、领悟的期待换成不断重复的失落和迷惑。
-
李避蛮08-23《螺丝在拧紧》看上去是一部爱伦·坡风格的恐怖小说,然而它展现的并非具体的恐怖,而是一种飘忽不定。不可靠叙述者的角度强加给了读者主观的臆断,而孩童(天真)与邪恶的结合又是经久不息的话题。如果以故事角度来看的话,小说固然结构紧凑,起落有致,即使扑朔迷离,却难免显示出了几分单薄的无趣。小说中人物的纸片感、对话的戏剧特征、夸张的举止都在引导我们将思维汇聚到一种寓言式的解读,因为非真实已经预先地被标记了。以善为名的追迫导致孩子死于非命,而这又可看为恶被净化后的升华;谦逊却微妙的口吻使人怀疑邪恶来自孩童还是女教师;从未被点明的罪行使得读者失去了审判的依据,而只能被牵引。通过抽去一些东西,詹姆斯使用一组组矛盾构成该作品,而正是这种不确定组建了它的稳定。
-
啊喂娜娜子小姐04-14女教师是个control freak,并且严重sexual repression
-
ChrisKirk03-19为了好歹能挨过去,我只能将“天伦”藏在我的自信和言辞中,只能把我经受的这场折磨看成向前推进,通往一个非同寻常、当然也让人难受的方向,但这样做毕竟是在追求一个美好的前景,只是在世俗的人类美德上再拧紧一圈螺丝而已。
-
mh1232109-09站在男性的角度看女性,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看不出一点点恐怖,全在于失真。
-
加州站街男孩03-11开始还可以,各种元素到位,后面结尾反复读了两遍,能意识到前面段落隐隐潜伏的性压抑与欲望,女家庭教师不合常理的保护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作者话只说三分的写作手法真是人见愁
-
儒02-26James真的有点啰嗦(可能英文的话就不显啰嗦了吧……读的时候及其入戏,一边读一边各种猜测谜底,然而看到结尾……Duang! 真不该顺手翻到后面的解读,看了之后再回头想这个小说感觉和我刚读完的完全是两部小说orz PS.那个用心理分析方法解读说这个小说是一个“欲望地图”的我真的是不服不行……
-
白昼の夢10-12看完附录觉得很像《禁闭岛》,文本的含混性和叙事技巧结合得很好,博尔赫斯的《南方》是由此启发而来,但我更喜欢《南方》。
-
耳机杀手R君03-06算了,我是个俗人,连鬼故事都欣赏不了
-
Ron06-15对不起这个翻译我实在接受不了(◔◡◔)
-
亭子间尼禄05-12黄老师还是继续做编辑吧,翻译这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
-
一个坨02-27本科时选读过Henry James的散文,的确很美。不想这本哥特式小说又一次刷新了我对他的好感度,在大太阳下读完,出了一头冷汗。虽然作者自称这只是单纯的鬼故事,后世读者却从这篇短小的文章里挖掘出了各种解读,是不是真的有鬼?是不是真的没鬼?故事中的女教师到底是道德的捍卫者,还是歇斯底里的性变态?或许比故事更精彩的是这些猜想吧。上译窗帘布系列的装帧不错,小小一本捧在手中随走随读很是方便。
-
alain.proust08-09示范小说的艺术的绝佳范本!涉及元小说(引子中道格拉斯对叙事的种种把控)、叙事视角(“我”-道格拉斯-女教师的三重转换)、不可靠叙述者等诸多命题,尤其是对不可靠叙述者的运用堪称个中翘楚,围炉夜话场景和信的媒介将整个故事与第一作者乃至文本隐含作者物理性地分开了(第一作者以另一种方式介入文本,即亨利·詹姆斯隐晦言说的同性情愫),作者无需对这个幽微玄虚且带着些神经质的哥特式恐怖故事的真实性做出任何保证,唯一需要保证的是小说的含混性——现代小说所宣扬且不懈为其正名的特性,小说意不在描画古典庄园式的半开放的公共空间,而是转向了绝对主观、私密的个人内心领域,我们只能在女教师狭隘的目之所及和心之所念所构成的一方囹圄中观看与思考,跨过高唱永恒牧歌的庄园一脚趔趄地踏入这个真实已然变动不居的现代经验的危险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