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人

读书评论:
  • 踏襟
    02-26
    没报期望但仍旧比想象中好很多。我觉得我最希望从拉希里的故事中吸收的,就是她如此温和的眼光,她让我感受到一切生命波折都是自然的是可以被包涵的。不是作为角色仅仅是作为读者,我都觉得阅读她就是被她爱着。
  • Pixy
    11-27
    没有解说疾病的人惊艳。
  • 平顺健康快乐
    11-16
    移民后和家乡的疏离,后代对故乡越来越淡的归属感
  • 无心恋战
    10-11
    在细流无声中叙说一个印裔移民家庭的故事,揭示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消长与起伏,人们一方面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以求生存,一方面又免不了寻根问祖、思旧怀乡。生命也许不过是一次次的循环与往复,历经繁盛,却终将逝去,恰似一张白纸,慢慢地有了人物、有了色彩、有了或淡或暖的细微心悸,逐渐灵动鲜活起来,而这一切在时光与风雨的浸润之下,渐渐淡去,模糊地渐成另一张白纸,多的只是一抹暗影。(阅读时间:2019年10月8日-11日;自评:8.1;推荐指数:★★★★★)
  • 一个坨
    11-21
    场景分明,极具画面感。两种文化的碰撞、接纳、融合的过程,经历了两代人。果戈里这个名字在前半部是精神象征,后半部似乎随着同名的孩子降生而转世成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在移民及后裔中尤为突出,尼基尔对于“果戈理”从抗拒到了解再到接纳,也是对自己孟加拉血脉的陌生到熟悉。因为父母,即使他的生活已不与他们相同,他仍然愿意接受这份文化的传承。
  • 木南君
    08-13
    前段时间读完作者裘帕·拉希莉的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和《不适之地》,就一直在找这部长篇小说《同名人》,国内好像绝版了,在几乎就要高价买二手书的时候,“KEY-可以文化”再版了裘帕·拉希莉的所有作品。作为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远超一般处女作的水准,保持了情感的细腻和绵长程度,把二代移民的困局和疑惑写入一生中,既有特殊性,也有人类情感的普适性。尤其是作者把印度教生死轮回的哲学蕴于小说结尾,仿佛一生走完,实则再次回到起点,更突出作品的悲剧意识:活着的时候,我们必须先经历无数生死,死前才能在那几乎不存在的一刻感受到生命真谛。
  • 嘉树
    10-19
    37st.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很好的故事。印度人的美国梦,移民的人生,到底何处才是归宿。归宿问题,其实也不单是移民才会有的问题,那些漂泊北上广的人们也许也曾迷茫过。
  • 阿巴厮
    09-14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小说,流水账式地展示了这个印度移民家庭生活和情感经历。虽然作为主人公果戈里,他的三段感情都了无新意,但难道所有的感情不都这样吗?
  • banana
    08-26
    语言形象到我脑海中有了电视剧的分镜
  • 泛若不系之舟
    12-05
    二代移民在异乡追求新生活上的殊途同归,有点奈保尔的意味。情节很平实,波澜不惊,非常生活化。人物透露着生活现实压迫下的孤独与苦闷,文中男主角果戈理飘散着一种《斯通纳》主人公的气质。
  • 虚斋读客
    08-01
    美国普利策奖作家,印裔美国天才女作家的首部长篇小说,异域文化冲突中的选择与冲突。王安忆老师曾经盛赞的一个短篇小说《果戈理》,就是裘帕-拉希莉为这部长篇小说做的练笔。而这部长篇处女作,每读一遍,都莫名地感动一次。
  • 黄蠢蠢
    09-01
    是那种看似平平无奇但其实很惊艳的好看。平静的笔触,第三视角的描述,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自我与外界间的冲突写得非常深刻。
  • 不玩豆瓣
    11-03
    是不是移民,有没有感受过文化冲突,都不妨碍投入拉希莉的字里行间,亲情爱情友情,乡愁别离生和死,爱与恨,背叛遗忘挫折重建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经历。拉希莉实在是太细腻感性了,深入了肌肤的肌底层,丝丝入扣地诉说着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生活和际遇,失去后才懂知珍惜这种老生常谈在她的笔下有了最彻底最真切的感受,因为她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不断放大再放大,让你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与周遭,惊觉自己的粗鄙和大意。
  • 影随茵动
    01-16
    2020/05.本质上,裘帕•拉希莉的写作非常市场化,从《低地》到《同名人》,都具有强烈的故事节奏,身份是第一层铺垫,情感是第二层递进。可以说,在中国的文本语境是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的,《同名人》比《低地》更进一步的滑向了个体与情感的讨论。《同名人》的故事以第二代印度移民“果戈里”为主视角,由这来自父亲无意之间的命名为契机,再次展开了个体自我认知的反思:身为外国人,本身就是某种终生未了的妊娠——一种永无休止的等待,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一种长相伴随的郁闷。作者用小我的情感拿捏去掩盖了国家和民族性的宏大,这也使整部小说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更具共鸣性。
  • d
    05-17
    流水账式写法 基本就是交代大纲 在异国出生 受最顶尖的教育 最后依然不能与原生文化割裂 有的移民从身到心都想远走高飞 他们成功了 而有的不能
  • 沈不约
    09-30
    拉希莉还年轻 二十年后会获诺奖 立此存照 更喜欢她的短篇 尤其《不适之地》 这个长篇对于我 看过即可
  • 火山
    08-03
    印度移民在美国的境遇很多和中国人非常相似,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无处安放的自我,两代移民的隔阂…只有失去根的时候,才会突然想问自己的来路…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哭得稀里哗啦…
  • Sebastian
    08-21
    小说的题目虽然专指尼基尔(果戈理),但他并不是绝对的创作核心,作者以第三人称为基础在叙事中更换了四种视角,从第一代移民阿西玛、艾修克到第二代的尼基尔、毛舒米,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或详或简,都是完整呈现出来的,四个人四种面貌,勾勒出了两代孟加拉精英阶层在美国移民生活的全景。拉希莉以短篇小说见长,写长篇小说也像是在写短篇,每一章都是单独的故事,是人生中重要的节点,章节之间则是留白的岁月,单独看如都市爱情或少年成长故事般轻盈,连起来看又具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厚重。
  • 麦子
    09-03
    如果按博尔赫斯说的有些小说以人物取胜,而有些小说读完,只能记起一个个场景,《同名人》无疑属于后一种小说,读的过程中,被很多场景打动。这本小说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两次大的故事情节推进否是靠人物的意外死亡完成的,而且经常故事时间会闪进,闪退,就给人很强烈的片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