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词典

读书评论:
  • 虫虫
    08-04
    看似松散,实则有迹可循,很多词条闻所未闻,仍然能感受到米沃什一贯的犀利,正如他所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偏见都是必需的且积极的,因为偏见有助于我们保存精力。我们不可能老是忙忙叨叨地伸着舌头,去一条条地检验我们周围数不清的信息,偏见允许我们绕过它们,不能隐瞒这样一个事实:我有一种几乎是狂热的对偏见的偏爱。
  • 唐小万
    05-01
    非常个人化的词典,米沃什的自我真性情,傲慢与偏见。他形容波伏娃是“这个下流的母夜叉”哈哈哈。他也毫不掩饰伪装,“我开心就好咯”。
  • 三皮
    10-03
    前段时间电脑上看了不少词条,不过瘾,借了一本,好好看看。
  • 大抒
    05-15
    大部分内容需要首先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牵涉的人与事较多。对“厌恶”的解释印象深刻。
  • 思郁
    03-29
    旧版读了多少遍的床头书
  • 张冬冬
    10-22
    20世纪的群像回忆录。我也想活很久很久,只为看到你们的结局。让灵魂装满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做一株沉默而顽强的植物。
  • 江汀
    04-23
    大学时在图书馆看过,读不懂;一二年得赠一本,也没有读。这次读完受益很多。
  • 赫恩曼尼
    03-13
    一个个词条就是一个个受辱的生命,他们在20世纪人性的阴沟里爬过一遭,被恐惧啮噬着骨头、极权啃食掉自由,怀疑像一把烈火烧尽了信任,真相非但沉默不语,还会阻碍人们拥抱正直。这些人和事,若无人记录,或早已湮没于时间之流;而新的一代并无记忆,错误仍在继续,社会的肌体还在溃烂,痛苦死无对证,艺术永无自由,人的悲欢并不相通。米沃什的词典式写作,文字如同泥沙俱下,似乎刻意保持了距离冷静,削弱了阅读本身的快感。但记录本身是珍贵的,这些平凡的人借由他的笔,“回到生者之中,呆上片刻”,终于免于被遗忘的命运。
  • 安提戈涅
    04-09
    当时代烟消云散时,人们通过塑造回忆来重新抵达与复现时间:一种是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交叉与蔓生的口述历史互相补充、又互相拆台,确凿的文字构筑起恍若幻境的回忆躯体;一种则是《米沃什词典》,用个人经验里一一检视过的词汇串联起个体与时代的往昔之光。奇怪的是,这本书总让我想起福楼拜的《庸见词典》——因为太多的见解太贫乏又太微弱了。相对而言,谈到诗人和诗论的时候,才有些光芒。
  • 恶鸟
    05-01
    大体明白这样的辞典写法,动用个人的体悟经验和思想去扫射一遍当时的串联起世界的各种词汇,事物或观念
  • 维城乱马
    12-31
    关于文学,艺术,政治,历史的词典。本书副标题: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但确实太过于个人化和私人化了。对于读者来说,很多人和事并没有兴趣了解,好不容易有些熟悉的名字出现,而又仅仅只是寥寥数笔着墨甚少。我把这些历史当成小说,耐着性子读完,这才从笔记里提炼出为数不多的营养。
  • 艾弗砷
    06-09
    词典的秘密是,每一个词条都平等地重要,米沃什用这种平等的文体结构凸显了他的导师。本书提到最多的名字是密兹凯维奇,但有意思的是米沃什并没有给他最崇拜的诗人一个词条,他可能想说,密兹凯维奇卓然立于所有词条之上,拒绝被分类和命名。词典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随时打开它,从任何一页开始读,又可以随时停止。它是非线性的、完全开放的文体,读者可能数次阅读某个词条,每次有不同的收获,每个词条也会因为其他词条的被阅读而时刻改变着自己的意义。米沃什说“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相互说明、相互依赖”。这种文体使所有素材跳出文学摆脱不掉的绵延性叙述,跳出不得不做的取舍和省略。如果只读前150页,你会觉得米沃什爱财、自大、自恋、庸俗,但接下来的阅读会反转之前的印象。理解被一遍遍刷新,这也许就是传说中极致的阅读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