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攸关的抉择

读书评论:
  • Tradition
    02-29
    这书比同作者著希特勒传写的好,尤其对日意苏德美各种战略体制决策的机制阐述很清楚,言简意赅。意大利真废物,墨索里尼也做不到如元首样独裁,日本是军部集体独裁制。英美是用发言诱导引导民意。对六国大战略决策背景阐述的很清楚
  • 红皇后
    08-25
    作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纷繁的现实中挑选出十条重要的线索,带领读者看清了战争背后各个国家不同的政体、决策,以及领导人。以及这十个重要抉择的无可避免。
  • 福利院长正太喵
    11-13
    第三帝国的海军战略规划令人震惊,简直比大日本帝国陆军还要马鹿
  • 非虚构
    08-19
    想象的特性,一切虚拟的词如:自由、平等、权利都是存在于人的认知中。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相反,重力、空气、阳光等是客观的产物,不随人的思想改变。
  • 药山
    08-15
    从某种角度上看,你决定不理会隔壁老王的骚扰,和斯大林搁置德国入侵苏联的情报,是同一个性质的事情……
  • 李戚
    09-27
    看起来很费脑力,但是又很值得去看的一本历史书。
  • Phaedo
    05-23
    为虚荣一记。译的很漂亮的通俗历史读物,尾注也挺认真,持论中正,在思路上力求逻辑自洽这一点肯定伤害了对历史场景的展现,有些地方微妙地露出了hindsight,但也不能这样武断地说,总体上讲还是值得一看。比较有趣的是翻译者本人的态度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渗透去。
  • 笑望江湖
    02-01
    作者Ian Kershaw爵士是两卷本希特勒传记的作者,这也是公认的最佳希特勒传记,因此对二战历史了若指掌,集中阐述二战初期的各国军政高层决策内幕和战略推导剖析,文笔朴素老练,思路清晰深邃,分析大战略来龙去脉的逻辑性极强,不哗众取宠,不剑走偏锋,颇具英国史学名家独有的大局观视野和深刻性(类似李德哈特和保罗肯尼迪),但后半段有些涉及华盛顿决策内幕的章节过于琐碎专业,可读性有些下降
  • 雾凇
    08-02
    回顾历史上那些命运攸关的决策的制定过程,其实每个决策都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诉求做出的必然选择。对每个国家所处的内忧外困的环境分析的很细致,各国领导人的行为和思想也有探讨,读过很有收获。
  • 扭腰客
    07-08
    其实中国也有若干时刻比较重要,可惜在本书中没有体现
  • 毛秃秃和胖咕咕
    07-05
    几乎所有这些抉择在今天看来都是极端荒唐与不明智的,似乎所有大国联起手来轻描淡写地玩了一场命运攸关的多米诺骨牌游戏一般,因为无论他们的政体与决策机制是怎么样的,竟都在自己内外交困、命运攸关的时刻发生了种种信息误判、互相误解,最后全部作出了匪夷所思,也本应避免的抉择
  • nothing传叔
    08-12
    这书内容过得去,但过分的是,第一版第一印用纸还算勉强凑合过得去,第三印就直接上草纸印刷了(我没摸过第二印的实体书)。。。
  • 冰蓝飞狐
    03-21
    除去墨索里尼的部分算是补充了知识点外,其他部分基本都有了解过。这也使得这本书对我来说异常好读。从思想来看仍未脱离西方式的纯粹批判,对民主意识形态外的‘德意日苏’的失败大部分归结为独裁或极权,而美英的关键抉择则以英明领袖作为出发点,对西方绥靖的错误以及大国心态的傲慢草草略过,成王败寇的理念四海皆准。而且臆想成分较多,似乎作者已经在抱有一定的历史观的情况下,去将印象中的人物代入到历史内,以假想的形式替他们说话做事,这点很讨厌。不管翻了多少史料,标注了多少文献,至少主观意识不该那么浓重,人就是人,而不是好人或者坏人。
  • bookbug
    07-09
    所谓“命运攸关的抉择”,其实是作者归纳出的二战期间同盟与轴心之间各国首脑做出的十个如今看来足以改变战争走势和世界格局的关键决策,而这些决策基本都集中在40年代最初的一年,于是让这一年颇有种万历十五年的味道。不过持论严谨的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在历史的脉络中划重点,毕竟对于整个二战的研究,不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军事领域,早就已经缜密到很难有不曾关照到的死角;于是本书的亮点成了每个抉择之后作者提出的反诘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如果不做这个决策,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尔罗斯福们和该国还有别的选择么?不难发现,对当时纷纭复杂的各国形势而言,同样是“命运攸关的抉择”,有的其实是命中注定的决策,有的则是无从选择的选择,但更多的选择在必然层面都要大过偶然,这才是二战的悲剧
  • 后浪
    07-14
    六个国家,重现纷乱时局的沙盘推演;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
  • Adolf hitle
    07-27
    通读全书后不禁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和深邃的历史智识所打动。伊恩.克肖教授以他冷峻而睿智,优美而隽永的笔调为我们复原了二战时期十大重要决策的前因后果,让人思维的翅膀跨越地域的限制,仿佛经历了一次环球飞行,领略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与魔幻。
  • 维舟
    02-08
    对二战不同政体、政治文化和领导人作出战略决策的分析,既考虑到了结构性因素,又顾及到了历史细节,分析严谨,叙事流畅。总体上,作者的结论偏向维护现有观点而非修正主义,虽然承认历史的不同可能性,但最终的结论都倾向于认为这些抉择是结构性限定的,因而绝非偶然,甚至别无可能。也因此,其分析胜在深入,而非新见。有一点为作者所忽视,即当时各方作出决策的基础不同:尤其美国,既有极丰富资源又有大洋作为缓冲,因而即便出错、应对缓慢也还有安全和余裕。此外,中国、法国的选择抵抗未被收入。译笔流利,只是偶尔会用诸如“自废武功”、“犁庭扫穴”之类太中国味的词语,不如直译。
  • 黑猫君
    09-28
    如今看来德国攻打苏联和日本袭击珍珠港这些决策都挺蠢的,但是放在当时的战略背景下,也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选择了。英国决意抵抗纳粹和美国决定参战这种似乎顺理成章的决策,在当时却也没那么容易做出。斯大林判断失误和希特勒向美宣战也算是逻辑自洽。不由得感慨,没有上帝视角,拨开迷雾做出决定,并为此负责,真的是太难了。
  • SWX
    06-16
    非常精彩。大部分内容都是放在内部政治体系,在描述这些决策的同时,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做出这些决策的前提政治条件。最佩服的是罗斯福,在跟一个不合作的国会打交道的同时,还小心翼翼地照顾顺应又引导着民意,又不至于走得太远,难怪身为伟大政治家的同时又广为民众爱戴,这比丘吉尔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