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与邻居

读书评论:
  • 告别悲伤
    11-14
    很细致讲完了巴以间百年历史。少一点先见,多一点包容,可能随着时间民族都会解体,矛盾也就不会存在了吧。还有一点,决定小国命运的,往往是大国的决定
  • 龟城摧塔客
    05-27
    犹太人在历史上并不是总是受害者,既拒绝融合又充满歧视的半殖民姿态激起反抗太正常。讽刺的是当欧洲地区的犹太人遭到屠杀之时,中东地区的犹太人也在屠杀阿拉伯人,出埃及的犹太人两千年后也当了回法老。只要国际社会关系好,战争罪行与种族清洗都是无所谓的~
  • anewcomingday
    11-09
    巴以百年的纠葛,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话题 - 沉重到几乎所有的人,至少到目前为止,尚看不到解决巴以冲突的理想方案 - 定居点、耶路撒冷、边界、难民等核心问题,纠缠在双方民族、宗教的复杂历史背景下,同时还有双方内部各自不同的政治派别和主张,除了应对彼此之间的问题,还要面对各自内部的民族和宗教极端主义,再加上中东整体地缘政治的复杂多变……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纠结在一起,让这个世纪难题几乎成为了无解方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曾经在国际新闻里隔三差五就听到的自杀式袭击、人体炸弹等血腥暴力事件越来越少,报复式袭击也越来越少。这也是在双方努力、妥协甚至合作之下取得的进步。了解他们,会更理解我们自己。与他们相比,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我们,真心很幸福,也很幸运!
  • 成知默
    10-23
    #十月二打#1917-2017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百年冲突史,双重视角、两个版本对历史与当下的解读,不仅关乎对立的双方如何看待自己,更是他们如何看待对方、如何理解彼此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1917年《贝尔福宣言》“一个国家庄严地对另一个国家许以第三个国家的国土”所埋下的不公正的种子成为此后持续冲突的导火索,在此背景中展开的动乱与议和、占领与逃离等纠葛与撕扯,只能是互不相容的抱负下无可抑制的矛盾:对于犹太人来说,独立与建国意味着大屠杀后的重生;对因此而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被窃取家园、被驱逐出故乡、无家无国的惨痛经历与记忆。百年之后,“暴力的阴影近在咫尺,冲突的结束遥遥无期”。史料翔实、细节丰富,但多止步于对史料的铺陈,即更多是关于历史本身的知识,而缺少了对历史的认识,殊为遗憾。
  • WZM
    01-06
    太详细了,详细得有点枯燥。巴以无尽的冲突,时刻笼罩的暴力阴影,眼看和平曙光欲来,又立即被险恶的风暴摧毁。都自称受害者,却又都是施害者。
  • 不用麻烦了
    03-22
    这本书是对巴以冲突百年历史的梳理,读来有些细碎。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跨度,发生那么多大事,像作者这样耐心整理,尽量做到客观中立,实属不易。更难得的是,除了依赖官方史料之外,作者注重记录巴以双方的个体经验与感受,经常引用诸多亲历者的讲述或回忆,使历史变得生动。我有个很强烈的印象,巴以双方永远都在斗争、反抗、袭击、报复、仇恨之中挣扎,代价便是平民的伤亡与城市的毁坏。无辜的牺牲者最终变为史书上微不足道的一个数字,而巴以冲突的未来依然扑朔迷离。
  • 悠长的假期
    10-19
    10月8。1、以色列右翼是最严重的种族主义者。2、以色列国家是建立在巴勒斯坦人的痛苦上的。3、巴以问题无解。这些是这本书告诉我的。
  • freshfish
    09-26
    巴以地區是上帝的敏感帶,隨便摩擦一下,就會引起浪叫般的轟炸,或轟炸般的浪叫。雙方沒有完全的對錯,只有絕對的對立。上帝的智慧解決不了人類的難題。
  • #RosannLinde#
    05-20
    在跨越百年时间中的片段叙事,对故土追寻的脚步永不会停止,但是否到最后只剩下人们之间的冲突与争斗呢……看着很不愉快的一本,在双方立场中都能找到共情但无法站在任何一边。
  • 低级马里奥
    03-30
    相比于那本自我夸耀而评分极高的《犹太人:一个民族的重生》,这才是百年来巴以关系客观中立的叙述。虽然内容不免庞杂而细碎,但是书写足够全面,评说也很中肯。一个民族的理想,要建立在对另一个民族家园的蚕食之上,苦难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以色列的国家恐怖主义有着崇高的理由,巴勒斯坦的暴行似乎只是本能反应。具体到个体层面,鲜活生命的消失总是使人哀哭与愤怒,可上升至集体与民族,人类就丧失了共情能力,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表面上文明、宗教、民族的冲突,根源于人性的缺陷。
  • 陆钓雪de飘飘
    10-04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在叙事上的分歧远不只形容各自民族英雄时常用的字眼,对于双方在地中海东岸同一小片领土上长期未解决的斗争的性质,他们更是观点迥异。以色列人描述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反犹迫害后对自由和自决的追寻,以及从Diaspora中“回归”Zion的“流亡者们相聚在一起”,以期在故土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犹太国家,并在纳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杀害了600万犹太人之后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巴勒斯坦人形容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原住居民,他们作为占多数的穆斯林,与占少数的基督徒和犹太人一起和平地生活了几个世纪。他们讲述地是一个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故事,这个故事始于奥斯曼帝国时代。这两种master-narrative与其说是相互竞争,不如说是截然相反,而且完全势不两立。如果过去没有共同的叙事,那么至少为未来写一篇吧
  • 工业先驱萨鲁曼
    01-30
    1967年巴勒斯坦作家哈利勒的女儿萨卡基亚拜访了以方占领区内的旧宅,“我们试图解释,过去这是我们的房子,1948年以前一直住在这里,这是我们19年来第一次看到它。(新主人)老太太显然感动了,但她立刻开始跟我们诉说她在波兰也失去了一所房子,好像我们个人或阿拉伯人普遍应该为此负责一样。” 要说慷他人之概给今日世界摆下烂摊子的本事,大阴帝国当仁不让(“一个国家庄严地对另一个国家许以第三个国家的国土”)。
  • danyboy
    05-19
    巴以关系的详细历史,按年度叙事,鉴于这段历史的根源众所周知又无从破解,所以全书对从那之后到今天的每个重要事件都穷究直接原因,试图客观呈现巴以双方的角色,正如书的名字,百年来两个民族你杀过来我杀过去 ,各种方案都尝试了,始终无法解决。在古代,类似的情况很多,但古代常常驱逐和灭绝了事,以至于一块土地上,谁也记不得当初的主人。而巴以问题发生在当代,所以我不相信能够彻底解决。全书内容详细,仿佛浏览报纸,但看久了有些抓不住重点,只看到彼此的伤害和杀戮,确切的说,是杀戮的数字。最后,其实类似性质的事情,离我们也不远。
  • 看不见的城市
    10-01
    对“巴以冲突” 的一次全面、具体而又客观中立的名词诠释。书中涉及的内容虽然在巴以作家们虚构亦或同虚构无异的鸡汤畅销作中也有片面的表现,但如此详尽如此真实如此具有临场感的历史书写还是中文界第一次引进,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推荐。
  • ULYSSES
    10-05
    欢庆犹太人被掳归回、圣经预言成就的时候,另一方的声音被淹没了。青铜时代的契约不能掩盖这个过程中的不义。伊恩·布莱克的公正,不是把双方的苦难放在天平上称,自己去论断谁是谁非,而是让两边的人,从高层到平民,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完全对立的叙事开始对话。这本书梳理巴以纷争百年发展史的同时,注重两边个体的视角,很多细节让人动容。以色列建国的时候,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走的时候有的悉心保护自己的家具,有的盘子还在桌上,孩子的玩具散落在地上,以为战乱结束会像洪水退去,他们还能回到原来的家,但没想到再也不能回去。多年以后有人敲开老房子的门,发现新住户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背负苦难的新住户不能理解旧住户的苦难,旧主人只能离去。双方都有理据,都有苦难,都有不义,冲突的无解不仅在外交层面上,也在个体层面上。
  • gqxing
    09-12
    如果想了解巴以冲突的完整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复杂性,如果想了解百年来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亦邻亦敌的复杂关系,如果想了解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否有解,巴以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最佳读物。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作者以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从邻居到敌人的错综复杂关系,尤其是从双方的角度,解读巴以冲突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双方的心理、民族感情和未来走向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