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读书评论:
  • 尼伊
    04-20
    1.真的对中文世界的不了解罗马的读者友好吗?2.内容散得令人窒息,看半天不知作者想说什么,乱煮一锅!3.如果硬要给这书分类,绝对是非常典型通俗读物!是,各个桥段似乎很吸眼球,然而过目就忘,是给人愉快的感官享受了,但仅此而已。
  • 欢乐分裂
    02-03
    幸有去年《恺撒》《奥古斯都》打底,与本书构成“通史”联动,否则读来殊为困难,对不熟罗马史的读者有一定门槛——源于作者摒弃了常见的史实写法,戏剧性的重大事件并未多着墨,而是从时间轴中端切入,以时间的纵深为竖轴,以帝国诸多方面为横轴,构建了一个庞杂丰富的全景图,写作方式值得称道;将目光投射于历史罅隙的“微末”人事,着力考据,力秉客观。追溯罗马之形成,在神话与历史的含混边界中寻求上古遗迹,现实世界与神明体系的糅合,虽不无想象的回溯性建构,但深具洞察力。现代文明社会的众多制度(甚至包括词源)沿袭自罗马文化,如此一个没有边界的帝国,因对荣耀的渴望,对征服的欲求,对胜利带来的物质贪恋,才奠定了千年永恒之城,其扩张过程中公民身份的归属模式对族群的融合有重大意义,亦是帝国的基础。
  • 甚小望远镜
    11-23
    中观视角好是好,无聊也是真无聊。
  • 1997xhp
    12-17
    作者就像一个略带叛逆的导游,时不时地告诉你:这件事可和主流宣传的有点出入噢。
  • danyboy
    01-31
    不是讲故事的“非虚构”,也不是研究著作,本书是一本迄今为止中文译著同类题材中,内容最精要、知识最前沿、观点最清晰、信息最真实的古罗马史。这得益于作者是深具造诣的古典学家,拥有一流的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素养。本书主要内容是通过元老院与罗马行政官员、将军、平民领袖、皇帝等形形色色的人群的关系,考察罗马的产生、发展,从城邦变为普世帝国。但是,元老院虽出现在书名中,但只是一个时隐时现的线索,作者并不是写元老院的专著,很多章节并没有写到元老院,只会写具体的某个或某群元老。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作者不仅引经据典,更是用考古成果、语言文字学来纠正、驱魅、反驳这些文献记载,每章都是提出观点、辨析证据、逻辑论证,至于那些精彩的故事,作者默认读者早就烂熟于胸,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入门书,读者最好对罗马史有些基础。
  • 文在兹
    12-17
    “在西方历史上我们对任何一个更早时期的了解都不可能这样深入和详尽。直到1000多年后,才有另一个地方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细节,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弗洛伦萨。”
  • 测海
    11-12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她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自罗马建城到康茂德皇帝的历史,专业人士与外行都能读的津津有味。这本书以倒叙的方式,从西塞罗粉碎“喀提林阴谋”开始,回推至建城时期。作者解读了习以为常的观点和平时阅读中不会注意到的问题。分析母狼与双胞胎兄弟的故事,作者认为这是后世罗马人对当时现状的投射,将罗马二元统治方式投射到祖先,不仅有两位统治者,而且他们还手足相残,似乎预示着日后的罗马史。全书详略得当,史论结合。规模宏大,又不忽视细节,采用最新研究成果,以普及的方式完成学术著作。书中讨论了军事冲突、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自由、社会流动等问题,在阅读古罗马史的同时,可以联系到当代世界。
  • 维舟
    01-03
    杰作,举重若轻,叙事流畅,新见叠出,对一部学术著作而言同时做到这几点太难了。对这段古罗马史既有全局性的概览,但又扬弃了教科书式的枯燥写法,给理解其社会结构、观念变迁提供了很好的框架,时常给人感觉她是在与古罗马人对话而非把他们当作遥远的死者,也能客观评价罗马人的势利与粗鄙,而不是像盐野七生那样一味为研究对象辩护。对存世文献极熟,但也很留意铭文等新物证;身为女性,作者对边缘群体多所措意(这同时也是学术新前沿),但对军事、建筑等侧面着墨较少;对巫术、宗教多限于思想史解读而少人类学旨趣。译本亦上佳,至少以我的水平挑不出硬伤。
  • 学术青年寇老西
    11-22
    很不友好的“入门读物”
  • 艾睿恪
    11-15
    作者描绘的是罗马第一个千年权力更迭的景象,所以重点仍然是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大人物。虽然单独辟出一章描写普通人的情况,但这仍是一部政治史,而不是社会史作品。作者对这些大人物进行了马基雅维利式的解读,将他们的行为视作现实主义的产物。这或许是本书获得赞誉的主要原因,但对我们来说,这些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
  • 鎮長
    12-11
    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吧。這本在歐美暢銷已久的羅馬史大作,總算是有一本中文版面世了。雖然我早已讀過英文版,但重新用自己的母語閱讀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再次強調的是,這本書雖然是面向大眾的作品,但作者 Beard 其實預設的是已經對羅馬史有一定程度概念的讀者,她並不怎麼把筆墨花在敘述史實上,更多是評論、質疑與反思。所以讀者自己本身沒有概念的話,是無法產生什麼連結的,這點請閱讀前要三思。簡體中文版的翻譯王晨先生是位出色的譯者,他之前翻出了諸如《古典傳統》這樣的文史哲大作,成績在網路上有目共睹,這次翻譯《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也花費了不少心血,從他個人細心的添加了許多譯注即可看出。雖然整體上有些句子可以看出英式中文的痕跡,但並不太影響閱讀體驗,大可放心。
  • 渊渟岳立
    11-17
    非常典型的快销书,颇似纪录片台本,细节很多,现场感画面感很强,自觉采取了平民视角,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意识与当下相比照,但是对于罗马史中很多重要问题个人觉得谈得太浅了。史料的祛魅是有追求的学者所应有的态度,但区分高下之处就在于有的学者在破坏的同时尚能建立新的东西。罗马何以能崛起,共和国晚期问题根源何在,奥古斯都时期的鼎革力量源自何处,帝制何以衰颓,罗马何以维系帝国向心力。这些问题虽然是老问题,但怎么答最见功力,作者给了答案,然而只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度,篇幅所限当然是原因之一,史识方面会否也存在的短板?不过也许这些问题本身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后人的想象与建构大于罗马史的实际面貌,罗马人根本没想那么多那么深那么远。然而,塔西陀等人未必同意。地图、图片与年表不错。
  • 02-14
    不能算罗马史,叫罗马史漫谈更合适。作入门读物时序混乱且有大量空白,对略知一二的读者纪录片解说词式的文辞和结构又显得太散漫而且缺乏深入和新鲜的观点。组织材料时的小聪明令人费解,为何从喀提林开始;在苏拉的部分把马略当伏地魔绝口不提其名,之后又回去讲朱古达,且不怎么提苏拉;卡拉卡拉用外号而卡里古拉不用...刻意用现代观点去俯视,对感官刺激强的事件的津津乐道,都太冲着畅销去了。如果放下野心,单以西塞罗为中心扩展开,可能会比较好看吧。尽管现在看觉得有些浮夸,共和覆灭这一段,还是《卢比孔河》更清晰有趣。
  • 11-12
    没有尾注使阅读过程很畅快。作者的著史态度让人喜欢。作者对诸多伟人或是洪业进行了祛魅,其中西塞罗有关文字最为典型精彩。作为女性,作者在史料和考古材料中钩沉了许多罗马女性以及弱者的历史,给以足够篇幅,而以往重点描写战争场面的类似描写则较少。对最新考古材料的参考、古老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大量夸张的史实则存疑也说明了作者致力于真实历史,而非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历史。当然,作者并非没有联系现实,本书里有很多拉丁文小知识让我们了解罗马为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文化遗产。可能因为罗马史有大量的材料或是普及的目的,作者在处理开头几章罗马起源发展时游刃有余,使人如读小说一般,而到罗马扩张的章节里,作者统率全局的能力有所下降,一些文字显得琐屑,如果能在这些章节进行更深刻的地缘形势分析,那本书不啻为一本完美的罗马史新作品。
  • 陆钓雪de飘飘
    11-29
    太好看的一本书,迟迟不舍得放手。可以说我十月读过的书中私人最喜欢的是《希腊对于德意志的暴政》,而十一月无疑是SPQR了。本书对罗马史的叙述“从中间开始”(in medias res),颇有荷马以来的诗性传统,而对罗马历史的分析又精到且忠实,从语文学功夫和考古学博识到政治学解读与历史哲学阐释都面面俱到而且非常靠谱。再加上译笔的把握,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好书了。最细节和最基础的,最宏观和最当代的,如果不能把握前者,说句难听点就是民哲、科哲,如果不能把握后者,则是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好不了多少(是的,只学还是还是比只思要好一丢丢)。不是说不懂语言不能谈某本书或某时期或某思想,但这是下限,而语言基础则决定了上限,比如拉丁语多好决定了(虽非充分条件)对罗马史的理解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读着玩也是超级好书
  • 消费主义小可爱
    10-28
    不不不,我没有在读罗马史,我只是跟着比尔德回罗马遛哒了一圈
  • SWX
    10-25
    我觉得Mary Beard最出色的一点是对当下的想象力,以一种拉开距离的方式来审视当下,同时又以一种拉近的方式来去靠近罗马人,让我们以罗马人的眼光去面对他们的肮脏、混乱、低俗的世界。例如也许对于罗马人来说,也许Triumvirate一词的意味,更接近“三人帮”而非“三巨头”。Beard抓住了那些同时回响于我们和罗马人中的元素,从西塞罗的诸多哀叹(O Tempora, O Mores; Quo usque tandem……)到“我是罗马人”(civis Romanus sum)。最难得的是,这一切都极为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