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下的小学
读书评论:
-
苏乏11-18有几处分析是非常有启发的,同为受难者之间的残酷比较级导致不再往来甚至相互仇视,灾后人们寻求不同宗教甚至灵媒寻求安抚,对社会以“坚持住”一词的以往使用语境的推敲来判断社会事不关己的态度,抓住唯一幸存教师远藤暧昧言辞及录像中官方的微表情微动作进行推断,并进而从战后公众关系、政党轮替所暴露出的国民性来推断事件何以至此,以及追责和诉讼的段落,都值得一读
-
森森10-18每一个数据背后,是魔鬼潜行
-
cyberuta10-15第一次看自然灾难纪实文字作品,文字带来的想象力冲击不比影视作品的视觉听觉冲击小。最喜欢的还是有关幽灵那些部分。
-
维舟04-22非虚构文学,感觉更偏向“文学”,文笔冷静克制,信息量则略为不足。全书矛头直指日本式集体主义对追责所造成的阻碍:本应承担责任者态度暧昧、法律很少直接介入,而悲愤的家属追责的努力反而引起社会撕裂。不过作者虽然知日,但其批判却忽视了一点:日本传统社会正因此而展现出强大韧性,因它依靠非正式制度自发运作,而看起来掩护责任人的规则也意味着非正式社会制裁能比法律更有效地约束人们不越轨。有时灾难之所以难以避免,是因为那些造成问题的弱点,也正是一直带来成功的那些强项。
-
Joyce小宇宙11-03大概是近几年读过的文笔最好的纪实文学,读完如鲠在喉。深深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对海啸以及海啸前后人们经历的描写让人脊背发凉,父母对孩子亡灵的无法释怀让人无法平静。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日本为民众编织了一张舒适、温暖、令人麻痹的顺从之网,从网中挣脱出来让人感到不安,网中人被缠住无法脱身,产生一种模糊的纠结情绪,被束缚与被保护的感觉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日本社会的秩序感让全世界惊叹,但当秩序规则强势压抑人性甚至统治了生存的本能,可怕的问题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
一把汤匙10-10灾难发生后,幸存者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看着新闻报道、图片...仅仅只能触碰冰山一角。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它令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浮出了水面。在幸存者之间,游荡着一个个看不见的幽灵。在我们看来,这些“幽灵传说”荒诞不经,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些故事,正是我们了解幸存者内心悲痛、自责、眷恋和压抑等等情绪的一个摸得到的门。
-
赫恩曼尼03-15海啸来袭,本应最安全的学校被吞噬,大川小学的孩子们葬身海浪和淤泥。官员互相推诿、关键性证人消失、发布会不了了之,有人在掩盖真相,而父母们只能合力从废墟中挖出孩子的尸体。为寻真相,邻居反目,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丧亲之痛经年难愈。在灾难面前,人如野草上的露水,顷刻灰飞烟灭——真相何为?正义何为?什么人在牺牲?以什么名义牺牲?又有哪些人获得好处?——所幸记者长达六年的采访记录下了有关灾难的一切,它让你想起汶川,想起温州,想起武汉,想起各个城市曾经发生过的事。原书名Ghosts of the Tsunami更贴切,海啸的亡魂,人间正义不在一朝一夕,但迟到的正义不能叫正义。还有一段话尤其在理:“加油这个词背后的意思是说,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而这削弱了对那些蒙受苦难的人所表达的同情。”
-
禅疯子11-25看过三本关于日本的好书(这本是其一)都是英国人写的——两个岛国似乎有很多共同的心理特质,可以如镜像一样互鉴
-
冷毅11-16越读越愤怒。日本地震死亡率如此低,所以大家都来学习日本的建筑结构,政府宣传,学校教育,人民团结。等轮到九级大地震来了,超级大海啸来了,有那么一所小学因为两个主要决策人决策失败,造成比较惨痛的教训,于是就可以从这么一个事件上反攻整个日本,大言不惭地说:整个日本就是一个问题,那些政府宣传,学校教育,团结的人民一下子成了笑话?这是什么逻辑我不明白。这也是我读过的最差的新闻纪实文学之一,核心的内容不应该是探索在这一个事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么一起悲剧吗?结果半本书都在书写繁琐的个人悲剧,后半本书开始探索了,一共六句话的探索,恨不得每章说两句,正好三章。中间穿插着的神神鬼鬼,人性纠葛,历史变迁,无中生有的瞎说八道,让人想撕书。完全浪费了个人的悲剧故事。再次告诉我:新书不能瞎读,大概率是浪费时间。
-
叶酱10-28看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即使在日本住过,也并没有真正关心过这场灾难,精致且秩序井然的日本表像能掩盖一切。新闻报道里冲击力极强的航拍画面,让“摧毁”这个概念在旁观者眼里过于笼统,只有当作者切入海啸受害的每一个人,细节还原最残酷的真实,揭开了大川小学生死存亡那一刻的疑团。无法忘记那位想要从废墟中寻找女儿而去考了挖掘机证书的妈妈,尽管太沉重但实在太值得一看~
-
此情12-16我们有比这个惨烈得多的灾难,但是,这种调查在哪里?公认的灾难意识最强、灾难准备最足、灾难救助最得力的日本尚且如此,作为一个人的权益,缠在社会的网里,被保护的同时也被压抑,我不禁反思我们又如何?在生命面前,在生与死的墙的两边,巨浪带来的岂止是死亡,它将生者也一并拖入的深渊。看完后我想得很多很杂,却说不出来。悲哀与钦佩交织。
-
小楼10-15这本书写的人如何面对灾难,日本在精致整齐的表象下,究竟是怎样一个社会。关于311,关于地震和海啸,可写的似乎很多,作为泰晤士报常驻日本的记者,帕里单单挑选了大川小学这个当时不为人注意的事件。看完全书,我确信帕里是真的了解日本,他用大川小学这个故事,在把日本人谦恭有礼的表象撕开了一个口子。311已经过去八年,渐渐跟911、512一样,变成抽象的数字。这本书把抽象的变得具体,给空洞的名词填充了内容,也给了旁观者正视灾难的机会。
-
邓安庆01-15真是好书,翻译得也好。311地震海啸这个大灾难题材本身就很值得写,而作者也不辱使命,他一个关注事情如何发生,一个对事件在人们心中引发的精神灾难尤为在意。读来时常有头皮发麻之感,除开追究导致悲剧的事情本身之外,给我最大冲击的是围绕“死”而来的。如此细致地记录人们在死亡面前的身心感受,让人能够代入进去,体会那种恐怖、窒息、麻木、撕扯……经常读一点要放下来,缓一口气。读完后也不敢细想。
-
西11-08写的有点啰嗦,作者想借这一事件反映日本社会的文化,但后边有一部分总觉得作者的看法带有一种偏见。对事件本身的还原也少点意思。
-
柠檬10-27集体主义是自私自利的另一张温床,合群和隐忍的副产品是无可奈何的顺从,大川小学中明白正确路线的人也只能黯然走向本可以避免的结局。还有日本乡村中的父权压制和强制性要求的坚忍,剥夺了人的正常情感,营造出一种怪异的和谐。
-
熊阿姨11-16除了常规的灾难记录,这本书最珍贵的是,作者一直在记录灾难带来的情绪,失去孩子/孩子幸存家庭微妙的失和;日本人在灾难后近乎荒谬的礼貌和有序;那种「没完没了的坚忍」,和所谓的顿悟让一个外国人甚至感到愤怒。他郑重地写了很多幸存者遇到亡灵的传说,这是很多灾难记录里都会躲避的故事,最后发现,这些鬼故事其实是一种实体,它们正是各种复杂痛苦情绪的载体。
-
马戏团10-16因为被同一个人物的事情击中哭了几次,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件残忍的事。看得见的海啸固然可怕,而让大川小学74位师生命丧海啸,却是这背后看不见的僵化秩序。唏嘘与同情之后,作者却没有让读者止步于此。他不仅仅呈现了事情的面貌,揭开了事件的疑团,甚至让你看见了人们日渐产生的裂痕。“大家咀嚼着命运的不公和嫉妒所带来的苦涩,不再相亲相爱”,作者洞察到了这样的变化,因为它也是灾难的一部分。
-
新经典10-09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尘10-30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又有谁来为汶川地震中离世的孩子们和他们的亲人来写这样一本书?